黄恽:废名的姓与名

标签:
文化黄恽废名的姓与名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点击 |

|
|||
废名(1901—1967),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大家都知道,这位冯文炳先生,后来在北大改名“废名”了。废名,顾名思义,就是废弃自己的名字不用,那么用什么呢?废名。直接是直接了,但废名,这个名字看起来就像一次行为艺术,而不是真正的名字。并且,废名似乎表示并不废姓,那么为什么不称冯废名呢?可见是连姓也一起废了。 冯文炳改名废名始于1926年6月9日。这年6月10日,废名在日记中写道:“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名字,就叫做废名。”这是在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之后。我的朋友梅杰兄认为:“这表明废名开始脱离社会现实,决定做一个纯自我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此前当疑古风潮开始席卷史学界时,北大教授钱玄同也对自己的姓氏动了革新的念头,声明从此改为疑古玄同。他保留了自己的名与字,而改了姓。看起来,除了个人思想的因素,这也是一时的风尚。 改名改姓,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和尚总是把自己的俗名丢掉,由师父起一个法号。还有因政治原因而不得已改名改姓等,有一个成语叫隐姓埋名,就是自古以来对这种现象的总结。但废名的改名、钱玄同的改姓都有所不同,主要还是内在因素的驱动。内心的躁动,外现出来,让它变得一目了然。譬如废名在北京西山寓居时,将之命名为“常出屋斋”,很可以表现他的那种矛盾心态,隐又隐不得,出又不适应。 上面说过,当1926年6月9日之前,他还是冯文炳,此后就成了废名。但到了上世纪40年代,他并不坚持用废名,而是与冯文炳互用了,譬如1944年在新民印书馆出版《谈新诗》,就是署名冯文炳。这书是周作人和沈启无给他出版的,前面有周作人《怀废名》代序。废名虽然已经离开北京,但事先应该知情,署名冯文炳应该是自己的选择。那么,废名是不是把论文和创作分开,创作用废名署名,而论述用本名呢?似也不尽然。1949年,他写了一篇《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署名就是废名。到了1956年,出版《跟青年谈鲁迅》时,署名是冯文炳。这应该是自己主动的选择。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废名小说选》,这选集有点奇怪,书名冠上“废名”后,封面就没有印“某某著”了。据梅杰兄说,“1949年后废名就很少用,1957年是他最后一次用废名”。废名没有在日记中说明是什么时候把名字改了回来。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把废名丢弃了,以自己的本名来拥抱新时代了。 有一种说法是:那是一个大众的时代、一个拒绝立异鸣高的时代,像废名这样的怪名字不能适应时代,不能被大众接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