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郗文倩:古人何以多“客愁”

(2022-07-23 22:00:00)
标签:

情感

郗文倩

古人何以多“客愁”

北京日报

分类: 自由点击
郗文倩:古人何以多“客愁”



    古人何以多“客愁”


作者: 郗文倩    来源:《 文摘报 》2022年6月15日第7版


 

  古人出行、旅居,特别爱伤感,总觉得独在异乡为异客。异地异乡的风景名物、世态人情本可以带来令人喜悦的新鲜感,而古人却常感局促不安、孤独伤感,其他感觉都似乎变得很迟钝了。所以古代有一类诗歌就被称为“客愁诗”,比如杜甫就说“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有人说,杜甫一生饱尝离乱之苦,所以他这种感受才如此强烈。其实,客愁很早就已成为一种思维和情感惯性,倒未必源于具体事件。比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就很难说是有何历史事件做背景的。

  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成熟的农业文明,这种文化强调稳定的土地、稳定的人口族群,这就对出游产生很大的心理牵制力,出游甚至牵扯到“孝”的伦理问题,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因此,传统世俗观念都对“游子”“游民”等持排斥甚至歧视态度,认为理想的社会应当是“国无游人”“乡无游手”。这种观念的形成当然和很多具体的制度、措施有直接关系,如秦汉时期就已形成严格的户籍制度。户籍关系到徭役、赋税,管理者势必格外重视。秦国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创立名为“占”的登报制度,即每人须如实亲自登报户籍,只有未成年人才可由家长代为占报。

  秦代在登录户籍的时候有比较复杂的人事注记,相当于现今户籍和人事档案内容的结合。首先要立户,确立户主,写明籍贯,某县某乡某里。一户是一个以父家长为核心的小集体,其他人口必注明与户主的身份关系,包括家内身份关系,如主奴或血缘亲属关系。还要注明社会身份,如是否为士伍或有无具体爵位。此外,秦律还规定,假如赘婿为父,或有市籍即商人,亦当特别注记。这两类社会身份,在当时都属于被轻视的。

  此外,对户籍中所填报的人口还要进行详细描述,如自然体状,包括性别与貌状、年纪,年纪分大、老、小,有时也要标明年龄。另外,家中田数、租赋徭役完成情况、有无违法犯罪记录等也一并记录。这种复杂的户籍制度此后历朝历代都沿用,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时达到高峰。因为当时户口册的封面用黄纸,所以称为黄册制度。不仅如此,这项制度还强调职业世袭制,将全国人口分为农民、军人、工匠三大类,在三大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比如米户、茶户、菜户、渔户、酒户等,计八十种以上。


                                                          (原载《北京日报》2022.6.6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