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弓:语言是作家的眼睛

标签:
文化余弓语言是作家的眼睛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点击 |

语言是作家的眼睛 |
作者:余
当然也有不以为然的。1992年4月25日,孙犁在写给贾平凹的信中说道:“所谓美,在于朴素自然。以文章而论,则当重视真情实感、修辞语法。有些‘美文’实际是刻意修饰造作,成为时装模特。另有名家,不注意行文规范,以新潮自居,文字已大不通,遑谈美文!” 同年11月22日,在致铁凝的信中,孙犁又写道:“有些名家,并不注意语言之美,有的名家还公开声言:写几个错字,文法不通,没什么了不起。这是骇人听闻的。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语言,从来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今天却能在中国文坛上听到。” 在这两封信里,孙犁直言不讳,指出了某些“名家”的弊病:一是矫揉造作,弄巧成拙;二是不注意修辞语法,不讲究行文规范,甚至认为写错别字、语句不通也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语言是作家的眼睛,而眼睛则是心灵的窗户。轻视语言之美,反映的是内心之“陋”。如果说作品是作家的生命,那么语言则是生命的性灵、尊严和声誉之所在。身为作家而不珍视和爱惜自己的语言,这是一件有悖常理的事情,确实称得上是“骇人听闻”。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和信息化时代,在碎片化阅读成为时尚的当下,孙犁所说的文坛病症并没有消失,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蔓延到记者、编辑、文秘、语文教师等和文字打交道的群体当中。这是令人担忧的。 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我想,这应该成为每一名作家乃至每一名文字工作者的座右铭。尊重自己的语言,就是尊重自己的劳动,同时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