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源深:在求知若渴的岁月里

(2022-05-08 23:30:23)
标签:

文化

黄源深

在求知若渴的岁月里

中华读书报

杂谈

分类: 自由点击
黄源深:在求知若渴的岁月里

在求知若渴的岁月里


作者:黄源深   原载:《中华读书报》2022年4月20日第3版


  1977年,高考恢复,首批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在熬过十年文化荒芜期后,求知若渴,迸发出空前的学习热情。作为当年的一名教师,我有幸见证了这段历史,并深有感触,不由得抓取几个场景,照录于后,告诉今天的学子们,四十多年前曾有过这么一批人,他们勤勉好学、爱惜光阴、刻苦攻读的学习热情,足以垂范后世,也会使我们对今天的大好时光倍加珍惜。

  我初次接触这批学生是198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他们正读四年级。我刚从国外留学回来,临时插进去教课,安排在下午,是门“选修课”。行内人都知道,“选修课”在英语专业本来就不受重视,可选可不选的,下午上课,到的人更少。因为学生多为“夜猫子”,中午要“补觉”,不情愿睡眼惺忪去“赶课”。退一步说,就是选了课也可以不去上,反正是大课,少掉几个人,也没谁会知道。不过,容得下百余人的大教室,若是听课的才“小猫一样,三只四只”,教师可就没面子了。说实在,我有些担心,上课那天,早早地去了教室,一点半开课,一点钟已经就位。只见陆陆续续有人进来,教室渐渐地“满”了起来,令我吃惊的是,一点半不到,已经不见空位,后到的只好像“楔子”那样,硬“嵌”进带靠背的长条凳子上去。上课了,一百多号人,没有一点儿声息,只是专心听我讲课。遇到黑板上写下的英文生字,赶紧抄在小本子上,准备课后去复习。无人打瞌睡,无人开小差,眼睛都紧盯着老师。那种专心致志的神情,那种对知识的渴望,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他们没少经风雨的脸上。

  下课了,学生们把我团团围住,忙不迭提问题。最使我吃惊的,是不少同学要求加课,希望从原先安排的一周四节,增加到六节甚至八节。经验告诉我,向来学生巴不得减少课时,好让自己轻松些,从来没听说要求加课的。他们脸上那种真诚、急切、恳求的表情,谁见了都会感动。我问他们:“你们都有午睡习惯,下午第一节课,总有人姗姗来迟。今天很难得,个个都准时,为什么?”他们的回答出乎我意料。“老师,我们从来不午睡。这么大年纪才上的大学,还有什么理由浪费时间?”“那干什么呢?”“读英文,背词典,整理笔记,够忙的”。怪不得有些单词,我原以为他们不掌握,谁料很多人都熟悉。后来才知道,当时风行的郑易里编《英华大词典》,厚厚一大部,有人已背过三遍了。真是一批空前绝后的好学生,我不由得暗自感叹。

  这些学生进校前多半自学过英语,起点不低,又异乎寻常地勤奋,毕业时英语已达到相当水平。其中有一些,实在太优秀,毕业前没有按惯例去中学实习,而是教本校英语专业学生,课还上得很出色。有些学生学有余力,挤出时间,自学了第二、第三门外语,几乎达到第一外语水平,这在华东师大外语系,是史无前例的。

  学生的好学,并不止于我所执教的大学,其他学校也同样如此。那年月教师奇缺,时行兼课,资源共享。我应邀去本市的另一所大学上课。教了一学期后,因为忙,便作罢。记得上完最后一节课后,全班学生依依不舍,要欢送我回家,我怎么劝都不肯改主意。结果,整班同学跟着我,一路乘公交车从学校送到途中的“中山公园”站,我说到此为止了,但他们坚持要送到家。双方僵持不下,经反复“协商”,总算达成“妥协”:我在中山公园门口的草坪上,给席地而坐的“送行者”上一堂英语课,他们才同意不再远送。记得上完课,学生们热烈鼓掌,又是叫啊,又是跳,格外兴奋,引来不少路人围观,那情景至今难忘。

  不光是学生,就连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他们抓住一切机会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弥补前几年荒疏造成的损失。各类培训班应运而生,利用假期帮助教师“充电”。当时有一个班,办在庐山上,颇有些名气。高质量的师资,美丽的风景,合宜的暑假时间,使这个培训班盛况空前。记得第一期授课者中有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其时,谷孙先生四十刚出头,风华正茂,且已声名远播。他潇洒大度,谢绝酬金,主办方“投桃报李”,免费供应啤酒,让他从上海坐船,一路喝到九江。他借着酒兴,课堂教学分外出彩,得到学员一致好评,反响十分热烈。主办单位深受鼓舞,并应各地教师要求,决定再办第二期。此时,我被邀上山执教,记得使用的教材是张汉熙编《高级英语》第二册,书中的文章艰深难懂,内容枯燥,生词特多,学起来非常吃力。但班上的学员依然兴趣不减,没有因为诱人的庐山风景而“逃课”,不但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而且大家早早就到场,怕抢不到好位置。他们上课时忙着记笔记,下了课围着提问题,任课教师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每次总要等到办会的人来“干预”,才能够勉强脱身。

  前些年,各类培训班随处都有,但据我所知,当年学员的那种求知热情,那样的全身心投入,已不得见。

  现在想来,那确实是个特殊的年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