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啸歌:中国故事的力量

标签:
文化于啸歌《人世间》中国故事的力量今晚报 |
分类: 自由点击 |

|
|||
作为开年大戏,《人世间》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广受好评。作品聚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世纪之交的东北老工业区,通过“周家”兄妹三人的主视角展开了一幅历时半个世纪的社会图景,呈现了一部波澜壮阔又感人至深的平民史诗。可以说,《人世间》讲述了当代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是属于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人自古讲“家是小国,国是大家”;中国人的故事,就是关于中国家庭和中国社会的故事。《人世间》通过工人家庭的变化映射社会变迁。剧中以吉春市光字片区老工人周志刚支援“大三线”建设的故事作为楔子,引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镇工人共时性的互动:放弃城市户口支教山村的周蓉,远走兵团建设边防的周秉义,以及捡起酱油厂铁饭碗的周秉昆。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被切割成三个发生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的故事模块。各具地域性特色的三个故事模块,共同构成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写真”。 在文艺领域娱乐化、市场化的今天,许多影视剧倾向于都市恋情题材或者穿越题材。许多人沉醉于那些虚拟景观,失去的却是与现实交锋的勇气,而后者正是《人世间》中澎湃的现实主义基调。正如罗曼·罗兰所言:“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我们从《人世间》里无疑看到了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它毫不讳言家庭中的矛盾和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在情节推进中,西北、西南和东北三个小故事模块合三为一后,当观众们以为“家庭团圆”的下一篇章会是一切顺利的开端,现实主义的催化剂又一次发挥作用——人物身份的不断变化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叙事卷轴徐徐展开:周蓉的婚姻面临破碎,周秉义的工作屡屡碰壁,而周秉昆从个体户模范到锒铛入狱,让观众们在唏嘘之余感受到了平凡人真实的命运轨迹。这让人感觉,人物不是活在虚构的故事中,而是确实存在于我们曾经历过的现实中——他们存在过。这一阶段的故事,投射出当时社会上对传统价值的迷失。无论是来自西北兵团、西南深山还是东北工厂,曾经的道德律令失效于市场化的物质浪潮,新的社会伦理正在打破曾经的理想与美好。 剧情高潮过后,迎来的是剧中氛围的低谷。纷乱的生活以平静结尾,周秉昆和周秉义月下酌酒,让观众走马灯式地闪回那些或悲或喜的瞬间。虽然《人世间》打破了很多面理想的镜子,但那些美好回忆总能更明亮地投射出剧中人物积极的一面:当周秉昆面临意外的牢狱之灾,法庭上他的真诚陈述仍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这种现实主义所彰显的积极性,并非由于“脸谱化”描绘,而是来源于现实之中人性最深处的光辉。这种光辉从物是人非的时空变迁中来,从人与人的诚挚交流和坦诚相待中来,从一次次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中来,汇集于观众心中,让观众对作品有了深刻印象。 整部电视剧如同被攥起又展平的纸张,观众们也随着剧情的起伏,从不断为人物揪心到最终安然平静。《人世间》给观众留下的不是人物的孰对孰错,而是见识过大风大浪后的坦然和欣慰。观众从中收获的不是一时的快感,而是持之以恒的力量。“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反映大时代、小故事反映大道理”,这部剧将中国人民面对生活的真诚与勇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样质朴而真诚的中国故事,让大家跟着剧情,重走改革开放之路,深刻领会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伟大壮举,并以实干精神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