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希:化解“文凭通胀”

(2022-03-10 22:00:11)
标签:

教育

张希

化解“文凭通胀”

今晚报

分类: 自由点击
张希:化解“文凭通胀”


化解“文凭通胀”


作者:张    希    原载:《今晚报》2022年3月1日第10版


       前一段时间,深圳中小学教师招聘,国内外名校毕业的博士、硕士挤破头报名的情况上了“热搜”。人们不禁感叹,如今的文凭真的是越来越不值钱了。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就曾提出过“文凭通货膨胀”的概念,这种情况不只在我们的身边发生,而是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的条件下,现代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

  “文凭通胀”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但导致学历贬值,还会引发更为严重的教育焦虑。学历越贬值,人们为了缓解焦虑就越要努力取得更高学历,高学历的人越多,文凭通胀就越严重;相应的,人们的教育焦虑也就越严重,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那该如何化解“文凭通胀”呢?我们还是要从它产生的原因上寻找答案。人们之所以对文凭趋之若鹜,是因为它既能提高身份,又能提高工作待遇。曾几何时,用一纸文凭便能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画出一道明显的界限——因为报酬的悬殊,人们不愿意自己去干体力劳动,更不愿意让自己的下一代去做体力劳动者。较之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不仅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也低。由此可见,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社会认可度,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是世界先进的工业国家之一,这得益于他们领先于全世界的技术工人队伍。德国技术工人队伍之所以能几十年长盛不衰,原因在于:无论是在收入上,还是社会认可度上,德国技术工人丝毫不逊于脑力劳动者。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在德国人们对文凭并不像其他地方那么热衷,反而对学习一门适合自己的技术很感兴趣。

  可喜的是,如今国家相关部门对上述问题非常重视,一系列举措正在逐步实施之中。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这都大大有利于教育焦虑和文凭通胀情况的好转。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人们固有观念的逐步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