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春梅:两种人生

(2022-01-25 23:54:33)
标签:

文化

周春梅

两种人生

今晚报

杂谈

分类: 自由点击
周春梅:两种人生



两种人生


作者:周春梅     原载:《今晚报》2022年1月25日第10版

      一个六十岁的女人该是什么模样呢?

  铁凝发表于2013年的小说《暮鼓》这样描述一位六十岁的女人:她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的哈伦裤。她特意穿上这种扮酷的年轻人才会穿的裤子出门运动,是为了保持整体的青春感。她走在路上,步幅均匀,不喘不吁,腰还柔韧,背也挺直,加上深栗色的“包包头”,看上去怎么也不超过五十岁,不止一个人这样评价过她。

  “看上去怎么也不超过五十岁,不止一个人这样评价过她。”——这就是她的生活目标。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拥有家族企业的家庭,颜值似乎是她唯一在意的东西。她的儿子是保姆一手带大的,为了爱惜容颜,保证睡眠,她没为孩子熬过一次夜。后来她又有了孙女,她更没给孙女哪怕是象征性地换过一次纸尿裤。有一个细节颇有意味:有一天,她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对大多数女性来说,这无疑是个惊喜,因为这意味着生命的延续与更新;对她却是个惊吓,因为她从“奶奶”中听到的是自己的年华老去,是时光的残忍如刀。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感慨,比如《牡丹亭》中著名的曲子《皂罗袍》:在幽闺自怜的杜丽娘面对满园春色,担心自己青春虚度,感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位六十岁的女人,却依然有着一颗“少女心”,人生匆匆掠过,未曾留下刻痕。保持青春,这就是她的初心和使命,人生舍此无他。

  提前退休后,不需要为生计忙碌的她,忙于参加各种慈善活动,比如去农民工子弟学校,出席慈善酒会。回家后她歪在客厅沙发上,满足和疲惫兼而有之。有一天她从前一日的疲惫中醒来,惊恐地发觉自己容颜苍老,于是果断地停止这类活动:女人是不能缺觉的,志愿者是有前提的,所有的“志愿”都必须首先让位给她的睡眠。于是她不再去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且立刻就忘记了那些孩子们的模样。对她来说,自己的儿子与孙女尚且不算什么,更何况这些不相干的孩子呢?小说以这样一个场景精辟地概括出了这类人的人生:“当她长时间忧心忡忡地照着镜子时,忽然像要喊口号似的暗想,她的脸才是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就是她的脸。”

  这样的人生究竟幸还是不幸,外人很难评说。小说中有另外一种与之构成对比的人生。一个傍晚,她走路时偶遇一位拖着铁锨的老头,对衣着、年龄、容貌最敏感的她,马上在心中为他画下一幅肖像:一件辨不清颜色的肥大的中山装,衣服上有老派的四个明兜,过长的袖子耷拉下来。脚上是一双解放球鞋,鞋的不跟脚使他的步子发出踏啦踏啦的响声,好像脚正在鞋里东一下、西一下凄凉地游荡。灰白色的齐耳短发中分,没有表情的脸则木刻一般。

  这个老头以铁锨拖在地上的噪声与她一路相伴,对面走来的一位年轻人冲着他们喊了一声“妈”,她这才惊觉这个“老头”竟然是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和儿子同在工地打工,两个人站在路边,吃完了一顿最简单的晚餐:工地提供的馒头和白菜汤。然后老太太从肥大的中山装的口袋里掏出两根胡萝卜,把大的一根让给儿子,两人都很响地嚼了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艰辛的人生,自有其重量和温情,而这正是小说主人公看似轻松、令人羡慕的人生所无的。

  小说以“暮鼓”为题,大有深意。结尾处,她所住的高级别墅区的会所传来了鼓声,大概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又开始了。鼓声让她听见了自己的心跳,似乎也让她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反思。第二天醒来,这“暮鼓”依然会如“晨钟”般响在她的耳边,让她对“脸比孩子重要”的价值排序有所反思吗?不同于高级别墅区的她,也不同于工地上的老太太,处在两种人生的中间点的人们,又能在“暮鼓”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