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年明月:无论多出名,都得有一份正经工作

(2021-12-28 13:31:21)
标签:

文化

当年明月

无论多出名

都得有一份正经工作

今晚报

分类: 自由点击
当年明月:无论多出名,都得有一份正经工作



当年明月:无论多出名,都得有一份正经工作



 作者:
徐       原载:《今晚报》2021年12月24日第12版


http://epaper.jwb.com.cn/jwb/resfile/2021-12-24/12/5236166_zpws_1637324595977_b.jpg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最近,石悦被任命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据说,曾经进入中国作家富豪榜排行前十的他,平时不抽烟不喝酒,更不爱和人打交道,最喜欢的就是读书和写作。

  至于为什么要保留公务员身份?

  曾经在接受《面对面》采访时,石悦说:“我觉得工作是工作,我爸跟我说,你出多大名也好,无论你怎么样都好,出多大风头都好,你都得有一份正经的工作。”

  白天处理公务,晚上翻开历史长河

  石悦出生在湖北省一个普通家庭。

  5岁时,石悦跟父亲一起逛书店,他看上了一套《上下五千年》。在机缘之下,石悦开始了自己的历史钻研之路。石悦中小学时期把《上下五千年》阅读了12遍。进入大学之后,石悦通读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明通鉴》《国榷》《明史纪事本末》。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读书,他的回答是:“一般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建设祖国、为国争光之类,而在人们的心中,读书的真正目的大多是为了升官、发财,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但事实告诉我们,为了名利去做一件事情也许可以获得动力和成功,但要成就大的事业,需要的是另一种决心和回答——为了读书而读书。”

  在入党的同一年,即2006年起,石悦开始用笔名“当年明月”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发表作品《明朝那些事儿》。石悦自己也没想到,每天业余时间写的两千字,竟然吸引了许多人每天蹲守更新。《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石悦火了——当时,央视是这样描述石悦的:“他白天在国家机关处理公务,晚上回到家里开始翻开历史的长河。”

  关于“心灵历史”的争议

  巨大的流量带来了巨大的争议。石悦一举成名,对于他和他的作品的讨论也从来没有停止。

  当年明月的“史学偶像”是钱穆,他认为《国史大纲》《历代中国政治之得失》对历史本质精辟的分析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与之相比,当年明月毫不讳言自己的差距:“差距很大,他是着重于历史本质的东西,虽然我的书里也有这样的内容,但跟他还是相差很远……我的书我希望它流传很久,但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我的书卖得很好,但是我一直认为钱穆的书虽然可能一年卖不到100本,但是100年以后,他的书还是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还是会被翻出来重新出版。”

  从2006年3月到2009年3月21日,《明朝那些事儿》连载完毕。由于众多网友的追捧,连载文章被结集出版,一共7册,共计96万字,至今销量不衰,售出超过1000万册,创下了中国出版史上的奇迹。

  写作同时,石悦也没有耽误自己的本职工作,石悦从一个基层普通公务员,逐渐成为一线城市核心单位的核心人物之一。这个过程中,石悦或许对官场有些体会,他在作品中如此写道:“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强者,从来都不需要掩饰

  作为《明朝那些事儿》的铁粉,刘飞分析说:“当年明月有着异乎寻常的理性和冷静。坚持免费分享,一分钱也不赚。写完后直接隐退,坚决不趁热度再出唐朝、宋朝那些事。当年明月对待知识水平、名誉地位远不如自己的大学生,却有着难得的赤诚,不糊弄、不敷衍,认认真真传道解惑。这应该就是大格局吧。”

  据统计,《明朝那些事儿》已经为当年明月带来了超过4100万元的累计版税收入。有媒体分析认为,截至今年,石悦因为这本书以及周边的收入或达到上亿元。

  当年明月这样评价自己的现状:“做人做事不可太有目的性,上天很公平,它不会把写作的灵感和对一件事情执着于名利的追求同时给予任何一个人。”

  “无论何时何地,在最终胜负显现之前,绝不能押上所有筹码。”当年明月在作品中的一句话或许无意中彰显了他的价值观。

  正如他作品中所言:“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


                                                                                                             (摘自《人生与伴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