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沙:书圣造就的人文绝响

(2021-12-24 21:12:22)
标签:

文化

流沙

书圣造就的人文绝响

今晚报

杂谈

分类: 自由点击
流沙:书圣造就的人文绝响



书圣造就的人文绝响


作者:流    沙     原载:《今晚报》2021年12月20日第10版

  王羲之是写书法的,非常不了起。许多中国文人都知道的:他了不起的,还有他的“娱乐方式”。当年在绍兴,他发扬光大了一种“流觞”吟诗的娱乐方式,碗里放些黄酒,让碗在水里漂,碗漂到谁跟前,谁就喝酒吟诗。这项小范围的文友聚会活动,被他记录下来,成为旷世经典的《兰亭集序》。于是,他的书法和文彩,还有这种文人的娱乐方式,上千年来,一并被中国文人所追慕。

  我读高一的时候,到绍兴兰亭看王羲之的“流觞”处——就是一条小水沟,实在不太好看。过了二十多年故地重游,再去看当年王羲之玩耍的地方,要是单纯说景致,还是不太好看——在这么不太好看的地方,用这种具有创意的娱乐方式,玩出了这么大的名气,让据说在西周时代就出现的文人饮酒方式发扬光大,文化的力量真的伟大。

  故地重游时,我在油炸臭豆腐的味道中,游了绍兴城里的小弄堂,难得看到了几个戴着黑毡帽的本土老头老太。我想,当年王羲之他们,是不是也戴着黑毡帽啊!这扮相,我一想象,就会不由自主地微笑。

  如果现在有人,把酒啊、菜啊、点心啊什么的,搬到哪条流着水的小沟边,也像王羲之他们一样玩“流觞”,弄不好,别人会觉得莫名其妙。

  前几年,绍兴有人也复古了一把,再现了“流觞”场景,黄酒倒在杯中,人在水沟边坐好,酒杯就在水里漂起来,引来媒体无数,但参与者是否能感受文化之美就很难说了。

  说起东晋,让我们不由得怀念那个“自由散漫”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多有文人放浪形骸,极尽张扬。他们高谈阔论,喝酒吟诗,着奇装怪服,活为自己活,死为自己死,痛痛快快的。

  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献之。王献之与父亲的个性一脉相承,很有意思。有一天,天上下着大雪,王献之突然想好友戴安道,他连夜乘着船去看戴安道。天快亮的时候,王献之才赶到戴安道的家门口,他却连门也未敲,就离去了。仆人奇怪了,问这是为什么,王献之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你看看这王献之的率性,与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事要是放到现在,身边的人肯定会在心里说:“你发什么神经!”

  现代社会与东晋相比,不知文明开放了多少。但有一种东西,却极少见了——那就是藏在一个人身上,现在看来有些“神经质”的东西。这种神经质般的固执,其实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坚守,古人们用这种体悟和处世态度,构筑起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至今让人高山仰止。

  然而,传说中的那些“神经质”的名士,如果活在今天,还有没有人会欣赏他们的特立独行?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住的房子、用的产品、开的汽车,越来越出现趋同性——这是工业设计者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作出的选择。但是,文化应当如此吗?文化趋同可以是主流价值的趋同,但文化形态、文化生态等层面不妨是万紫千红、别样精彩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也许只有从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儿上,才能洞彻王羲之的“流觞”人文情怀和王献之的“兴尽而返”的人生态度——而用某些功利主义的眼光去看,你就根本无法了解,不知其所以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