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博:《红楼梦》人物走到眼前

(2021-11-27 19:23:00)
标签:

文学

方博

《红楼梦》

人物走到眼前

今晚报

分类: 自由点击
方博:《红楼梦》人物走到眼前



《红楼梦》人物走到眼前

 
作者:方   博    原载:《今晚报》2021年11月19日第8版

http://epaper.jwb.com.cn/jwb/resfile/2021-11-19/08/5223252_zpws_1636631785775_b.jpg


  小说是文字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像绘画那样,使用线条和色彩来塑造出直接可视的形象。文字只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文学家只能使用这些符号来表达自己心中孕育的形象。换句话说,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虽然,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对人物、情景等作出极其生动的描写,但读者若想离这些人物、情景更近,需要依赖自己的想象。而且,读者总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理解能力来想象作品中的形象,从而进行加工与再创作。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的差异,对于同一作品中形象的把握也会千差万别。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中,鲁迅先生说:“譬如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指梅兰芳)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

  鲁迅先生在这里论说的,就涉及《红楼梦》从文字向图像的形态转变。追溯《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的版本演变,从最初单纯文字的手抄本,到木活字排印的“程甲本”,书中就出现了二十四幅主人公绣像。再往后发展,各种人物情节的图像便逐渐增多,异彩纷呈。

  相比于手抄本的稀有罕见,“程甲本”虽然解决了数量的问题,但由于认读的要求,还只能在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群中传播。在《红楼梦》走入民间的过程中,曲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评书、鼓曲将大观园中的人物带入大众视野。而曲艺作为说唱文学,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而杨柳青年画中有关《红楼梦》的题材,就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为平民百姓确立了“看得见”的金陵十二钗形象。

  在俄国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藏品中,有一幅名为《红楼梦》的杨柳青年画。从画面上看,描绘的应是第八十七回“感秋声抚琴悲往事”的画面。宝玉倚窗而立,侧耳倾听。黛玉则是手抚琴弦,侍女相伴。在小说第三回,宝玉一出场就被形容为:“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黛玉则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读者在折服于作者妙笔生花、文采飞扬的同时,自然对于真实可见的形象产生向往。杨柳青的画师们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广大读者的这一愿望,让人物走出文本,走到大家眼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