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阅读者的渴盼

标签:
文化张炜阅读者的渴盼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文学都是“传统”的,是一条延续下来的河流或道路,割断了这种联系的写作者是没有的。任何时候的文学,都体现了一种生命体的固有属性。所以,文学写作没有传统和非传统这样的区别,只有优劣之分。杰出的文学必须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必须是先锋的。有人可能说,某些文学表达从形式到意识都是陈旧的,但也有可能是很好的,是杰作。这是一种误解。没有任何杰作会是陈旧的,它只能是现代的和先锋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对于一个时期某些时髦的模仿。它必须是紧扣时代心弦的东西,有现代和前沿的精神气质。这不会有什么例外。 杰出的文学不是用来吸引所有读者的,不管他是不是年轻。杰出的文学能够吸引读者,但这需要读者具备文学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虽然也是生命中固有的,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人会失去它。一旦失去,再找回来就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很多的时间。那是被伤害的生命,修复期会是很长的。凡是没有文学阅读能力的人围上去的所谓文学作品,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是否拥有文学阅读能力,不是以受教育程度,更不是以年龄来划分的。没有这种能力,再多的知识都不能弥补。那些对诗意迟钝,对审美没有什么感悟的人,在博士或大学者那里也并不罕见,而在刚能读懂一些句子的少年那里,发现一个敏锐的感受者就更不罕见。 所以,坚持写给有文学阅读能力的人,应该作为写作者的一条原则。有时候为了市场,为了卖,不得不迁就一些根本不懂的人,这就糟了。 但是,对有文学阅读能力的人而言,当下的情形有两个痛苦:一是书太多了,信息太多了,选择成为问题,而且日常生活常常受到它们的干扰,令人心烦不已;另一方面有魅力的粘眼读物又太少了,以至于我们到处打听哪里才有这样的书,苦于找不到,时间就在这种寻觅中白白流逝了,真是可惜。回忆我们读过的一些割舍不得、担心读完的文学作品,是多么幸福,那时仿佛一切都有了着落,生活太美好了;可惜它们很快就被读完了,类似的精妙再也找不到,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遇到。这是生活中的苦恼之一:没有好书读。 有人说不是有经典吗?读经典就是了,还用找吗?是的,经典总是用来满足一部分人的,或者说是满足某一个时间段的。它的魅力是固有的,但我们作为一个生命是流动的。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里遇到合适的经典,才会发生奇妙的生命共振。当然在公认的经典中寻找会更省心一些,不至于像大海捞针一样费力。 所以有些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真正意义上的好书越长越好,越长就越能免除自己的忧伤和苦恼。在许多人的阅读经验里,都害怕好书早早结束。写出长长的好书,是所有作家的梦想。写出一个精粹的短篇也很好,但这种短篇累加起来最好也要多一点,不然读者会等不及,作者也会空荡荡的。 一个谦虚的写作者才有雄心。因为真正谦虚的人会不停地学习和探索,这一路上留下的痕迹、一些脚印,一定会比自我满足的人、比自负的人多出很多。一个写作者如果不谦虚,感觉太好,那么从某个方向给点奖励,或者给个好脸,也就满足了,哪里还会继续沉浸到辛苦而快乐的精神创造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