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作家应该给人以希望

标签:
文化陈彦作家应该给人以希望文汇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陈
彦:作家应该给人以希望
作者:韩
宏 赵征南 来源:《文摘报》2021年3月2日第5版
https://epaper.gmw.cn/wzb/images/2021-03/02/05/p18_b.jpg |
|
从戏剧、电视剧、歌词、散文到小说创作,陈彦获奖无数: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飞天奖……他坚持写底层生命状态、点亮普通人物身上的价值光芒。在他的作品中,能清晰地闻到生命的烟火气。
秦岭南麓,有一座名叫镇安的美丽小城,1963年,陈彦于此地出生,父亲是公社干部,母亲是人民教师。由于父亲每隔几年就要换工作地点,孩提时代的陈彦就跟着父亲搬来搬去。父亲和雇来帮着搬家的村民轮流牵着陈彦,携一程、背一程、“架马夹”驮一程,陈彦就是这样记忆着大山的风景、记忆着厚道的山民,并在他们的背上安然入睡。
一个作家会写什么样的内容,一定与他的生活有关联。童年记忆对陈彦的影响巨大。对山里人的感情,让陈彦一直努力在创作中聚焦他们。质朴、憨厚、少言,是山里人留给陈彦最深的记忆。
改革开放后,创作成了镇安年轻人的时尚,几乎每个青年都有一个文学梦。陈彦也成为追梦人的一员,17岁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随后又在《陕西日报》文艺副刊发了散文,激动得一天到街上转三圈,看别人都是啥反应。
陈彦与戏剧结缘,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陕西省教育厅和文化厅要组织“学校剧”评奖,县文化局领导让陈彦写个戏去“搪差”,他就写了一个九幕话剧《她在他们中间》。五个月后,话剧获得全省评比二等奖。这给了他巨大的激励,他一头扎进了戏剧的海洋中,22岁那年,一口气连写了四个剧本,并且都获得排演机会,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重视。25岁时,陈彦被调入省城,成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专业编剧,一做就是七年。32岁,他当上了青年团团长。
这是一副很重的担子,为此他不得不推了很多活儿,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只写了一半就撂下了。陈彦当了四年半的团长,又当了三年多管创作的副院长,再当了十年院长,精力投入很大,学到的东西也很多,后来都作用于戏剧与小说创作了。
陈彦说:“其实创作与公职之间不矛盾,如果我没有参与到一些具体的公职生涯里去,写作也许会缺少很多维度。我老对一些青年创作朋友讲,别太把创作搞成专职,那样路会越走越窄,该干嘛干嘛,永远抖动着那根创作的神经就行,任何生活都是有意义的。作家需要孤独,但不可闭门孤守。”
商品经济时代,很多人需要看得见的利益,但创作很难和利益直接挂钩,无法“刀下见菜”。因此,镇安昔日出现的青年作家群体中,很多人写着写着就转行了,陈彦成为坚持至今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从写小说、散文,到编剧,再回归写小说,这是机缘、是爱好,更是一种坚持——写出时代的困顿、挫折与光亮,陈彦说:“我们得给人生煨起一堆向天的火焰。”作家应该给人以希望,尤其是要给普通人以温情、温暖与希望。如果世界没有希望,人还怎么活下去?“写作有千万种理由,这是我个人坚持写作的意义。”
陈彦认为,作品的“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把“真”剥离,那“善”也成了“伪善”、“美”也成了“伪美”。艺术之“真”,当是作家努力追求的境界,“说我擅长写小人物,也是因为熟悉他们,努力想去追求‘真’的层面”。
“关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是一个世界性的文艺创作话题。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看,整个社会的基础建设,也是最普通的劳动者创造的。但他们的光和热被遮蔽太多,值得全社会去深切关注。与此同时,我自己也是一个打拼者、奋斗者,从中国最基层开始,和这些人物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对他们特别熟悉。”陈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