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作品与考题

标签:
文化张炜作品与考题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高考中关于我的作品的考题,常有大学生问到怎样回答才算正确。在考卷评判上有专门的答案,这个是不能听原作者的。作者回答出来不能算数,因为他当时写的时候想得很多,就以这种混沌和模糊才能写得好,这就是常常说的“意境”,这个“境”是开阔而繁琐的,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尽的。作者自己归纳自己的作品,不会是强项。而选用和使者就不同了,他们专门从考试的角度、可量化的角度研究它,从中找出最大公约数、不太有争议的方面。这样就可以用于考试。所以,考卷的标准答案才能为准。有的同学听了有点失望,但事情就是这样,也只能这样。 至于大学读下来,并有了更多的创作方面的体会,回头再看一些作品,或许会觉得除了当年引申与概括出来的条目,仍然还有一些想象的空间、一些其他的可能性。 关于作品的归纳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合理性?有的。不仅是考试,还有学术,这些工作往往离不开量化指标。学术和艺术,批评和创作,二者之间有相通点,也有许多不同。做理论的就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而且要以之作为框架。创作者缺少逻辑也要坏事,但这种逻辑的使用不能当成骨架裸露在那里,那样也会坏事;创作者要将逻辑的骨架泡进感性的温水中,让其变得柔软,或者直接化掉大部分,使其只作为元素掺在其中。 大理论家都是审美高手,他们能够享受语言,能够陶醉,能够在微妙的分寸感里把握和掌控大局。他们善于归纳,但也明白一归纳就错。所以,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批评家才是最优秀的——而那些对语言麻木甚至忽略不计者,根本就不是面对文学,他们与文学无关。文学作为语言艺术,除了语言还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批评离开了语言,就等于什么事都没有做。 审美活动若被简单的归纳所代替,理性了,有逻辑了,头头是道了,但也从此与文学分家了,不属于同一种事业了。审美不光要有理性思维,还需要有质感、有猜想、有联想,这一切因素的通力合作与运作才能最终完成。就因为一次归纳,把其他那些因素全都排除了,也就把自己关在了语言艺术的大门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