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寅恪:“林黛玉”不如“杜丽娘”

(2021-03-07 13:20:32)
标签:

文化

陈寅恪

“林黛玉”

不如“杜丽娘”

文摘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陈寅恪:“林黛玉”不如“杜丽娘”



陈寅恪:“林黛玉”不如“杜丽娘”


作者:肖伊绯    来源:《 文摘报 》2021年2月4日第7版

  

    早在1919年“新红学”还没创立之际,已近而立之年的陈寅恪在哈佛大学对友人吴宓讲述“五等爱情论”的个人经验。陈以小说人物为例,把爱情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并把《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列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之后,排在了第二层。

  陈寅恪认为,最伟大、最纯洁的爱情应当是完全出于理想,所谓“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这样的爱情现实中是没有的,只有在文艺作品中才能发现,《牡丹亭》就是这样一本千古绝唱的剧本。第二个层次的爱情是若真心爱上某人,即便不能结合,也为其忠贞不渝,矢志不变。如林黛玉以及古代那些未嫁的贞女等。《红楼梦》也正是这样一部痴人说梦式的理想主义小说。第三个层次,则是“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这又是《红楼梦》中的稍具现实主义色彩的例子了。第四个层次,才是人们平常最多见也最为推崇的,普通民众通常都可接受的爱情与婚姻模式,即终身为夫妇而终身无外遇者。这样的婚姻生活以平淡为基调,以稳定为最高准则,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戏剧性与故事性缩减至最低值。至于第五个层次,则纯粹是贪图欲望。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归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由于长期潜心学业、心无旁骛,加之陈寅恪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到了1928年,陈寅恪与唐筼在上海结婚。这一年陈寅恪38岁,唐筼30岁。

  从此,他们携手白头,至死不渝。其间历尽劫波、同舟共济,自不必赘言。

  诚然,可以为一代名妓柳如是作别传的陈寅恪,从学术理想上看,似乎向往的是前两个层次的“佳偶”。但这两个层次都不属于正常的世俗婚姻,也不可能为一介书生提供一个稳定安逸的家庭生活。退而求其次,第三个、第四个层次的择偶观,才符合常态下的世俗婚姻。陈寅恪的身份是现实中的学者,他的婚姻只能定格于安稳的世俗婚姻而已。


                                                                                                                                                         (原载《北京晚报》2021.1.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