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媛媛:是真名士自风流

(2021-01-29 12:12:12)
标签:

文化

卢媛媛

是真名士自风流

今晚报

杂谈

分类: 自由典藏
卢媛媛:是真名士自风流

是真名士自风流


作者:卢媛媛    原载:《今晚报》2021年1月29日第9版

  孙玉蓉老师的《荣辱毁誉之间——纵谈俞平伯与〈红楼梦〉》一书,记录了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的生平和学术研究经历,内容详尽、生动,而且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远远超过一般的传记类图书。

  俞平伯为人率真,坦荡正直,所以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他与朱自清的友谊,就令人印象深刻。两人不仅有学问上的切磋,也有生活上的关照。俞平伯帮助朱自清做的事情,从来没有张扬过,他终生牢记的,是朱自清对他由衷的批评和理解。1924年9月初,江浙战争爆发,俞平伯作了《“义战”》一文,发表在9月14日的《文学》周报第139期。文章讨论了战与义的三种关联:第一说,义非战,战非义,即不承认有义战;第二说,战非义,应战则义,即为侵略而战非义,为保护而战则义;第三说,有正当理由的战是义,反之,非义。他认为这三种说法都有缺陷,遂提出义战“是正当的战”,“是除战争直接所生影响以外,不发生其他残暴行为的战”。然而他自知自己所谈仍然是书生之见。

  对此,朱自清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于9月17日写道:“前两日读《申报》时评及自由谈,总觉他们对于战事,好似外国人一般,偏有许多闲情逸致,说些不关痛痒的,或准幸灾乐祸的话,我深以为恨。昨阅平伯《‘义战’》一文,不幸也有这种态度!他文中颇有掉弄文笔之处,将两边一笔抹杀。抹杀原不要紧,但说话何徐徐尔!他所立义与不义的标准,虽有可议,但亦非全无理由,而态度亦闲闲出之,遂觉说风凉话一般,毫不恳切,只增反感而已。我以为这种态度,亦缘各人秉性和环境,不可勉强;但同情之薄,则无待言。其故由于后天者尤多。因如平伯,幼娇养,罕接人事,自私之心遂有加无已,为人说话,自然就不切实了。我呢,年来牵于家累,也几有同感!所以‘到民间去’,‘到青年中去’,现在我们真是十分紧要!若是真不能如此,我想亦有一法,便是‘沉默’。虽有这种态度,而不向人言论,不以笔属文,庶不至引起人的反感,或使人转灰其进取之心;这是无论如何,现在的我们所能做的。”

  朱自清的这篇读后感写成后,就夹在书中,渐渐忘却了。抗战期间,他把书寄存在俞平伯家中。抗战胜利前夕,因在西南联大教学所需,他又让俞平伯从中找出有用的书,交朋友带给他,这样,俞平伯才从朱自清的书堆中偶然看到了这篇文章,“词虽峻绝,而语长心重”,他感到很惭愧。他看到了朱自清“对自己,对朋友,对人间都是这般的严肃”,“他责备我和责备他自己一样的认真”。朱自清病逝后,他慨叹:“像这样的朋友更从哪儿去找呢!我以后恐永不复闻我的过失了。”

  时隔二十余年,俞平伯看到朱自清这篇读后感时,人世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使是朱自清自己对这篇旧作或许也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然而,俞平伯仍然把它抄录保存下来,后来又写入怀念朱自清的文章中,以此纪念耿直、真诚而又见多识广的诤友朱自清先生。朋友之间志趣相投容易,但是对朋友的批评虚心接受甚至珍重铭记,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除了与朱自清的君子之交,《荣辱毁誉之间》一书中还记载了俞平伯与叶圣陶、王伯祥、顾颉刚、章元善、郑振铎、何其芳等其他朋友的交往细节。从这些点滴记载之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这些知识分子们的风骨,也能反观自身,想一想在如今这个时代,应该怎样磨砺自己,才能度过充实丰富、无愧于心的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