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芬:另一个加缪

标签:
文化刘世芬另一个加缪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如果说,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因“笔头差”被政府机关解雇,你相信吗? 1934年,还在阿尔及尔大学读书的加缪娶了本埠姑娘西蒙娜。陡然增加的家庭重担让他急于找到工作。那年夏天,他先在一家私人企业打工,不料老板带着钱款跑路,加缪陷入身无分文的窘境。他一边向朋友们求援,一边向政府部门申请工作。他的朋友帮他在省政府找到一份“驾驶证和运行证管理部门助理”的工作,那是在总督政府直接领导下的行政机构。 办公室位于顶楼,每天被北非的太阳炙烤七个小时。在单位里,加缪以沉默寡言出名。办公室里死气沉沉,让加缪颇为煎熬,好在下班时西蒙娜都能在大门口接他。可是,这份工作不到两个月,他竟被解雇了,原因是他“笔头差”。加缪并不否认这种说法,他用幽默的语言向朋友们讲述在省政府那段“毫无激情”的生活。单调乏味的简单重复性工作经常让他抄串行,或漏掉一个词——而他被解雇,就是因为他把同一个车牌照号码发给了两辆车…… 把同一车牌照号码发给两辆车,对一位作家而言,这极有可能。可以想象,他手持牌照,大脑里依旧翻转着他那未完成的小说……这时他也到了服兵役的年龄,他的肺病让他免于服兵役。很快回到大学,他开始为写作搜集素材了。比如阿尔及利亚报纸刊登了美联社的电讯稿,“由于误解,一个回南斯拉夫去看母亲的男人被吊死了”。加缪剪下这篇报道,留着写作使用——他先是在《局外人》中留作主体故事,后在剧本《误会》中用作剧情。 大学毕业后,加缪当过演员和记者,二战爆发时又加入抵抗组织“北方解放运动”,负责搜集情报和筹办地下报纸《战斗报》。早在1942年,他的《局外人》《西西弗斯的神话》就已受到普遍好评。法国“解放”之日,人们发现他还是《战斗报》的主编,曾在抵抗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又把他视为“正义的典范”。 外表酷帅的加缪一直热爱表演,身边围了一群女演员。他还在剧团兼任导演,有时也客串一把演员,甚至男主角。有人说他长得像亨弗莱·鲍嘉。被誉为现代戏剧实验之父的彼得·布鲁克拍摄《琴声如诉》之前,曾邀他出演男主角,但那时他要先写完自认为生平最重要的书——《第一人》。这部关于他的家庭、他的生命之源的小说已构思了六年,他有野心把它写成《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史诗性巨著。 加缪出生于1913年的阿尔及利亚,早在1830年,阿尔及利亚遭法国武装入侵,1905年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读过《加缪传》,才知加缪是在那样一种尴尬曲折、身份暧昧的境遇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蜕变,并于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1月4日上午,加缪与好友、出版商米歇尔·伽利玛一家同车返回巴黎,行经法国中部小城维耶布勒旺。那段道路宽阔、笔直,人烟稀少,视野良好,车速适中,米歇尔驾车,与前座的加缪谈笑风生。突然,米歇尔一声惨叫,车体转向,飞出路面,重击树干,加缪颅裂颈折,当场殒命。数日后,米歇尔亦告不治。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人只当加缪死于车祸,但意大利诗人和学者乔万尼·卡泰利写了一本书《加缪之死》,指出:“加缪的反苏言论引得克格勃间谍对他围追堵截,一手策划了车祸。”乔万尼还找来证人和证据:捷克诗人扬·扎布拉纳的遗孀玛利亚·扎布拉诺娃。扎布拉纳在日记中写道:“1960年加缪丧命事故,系出于苏联特务谋划。彼以机巧工具,破坏该车一条轮胎,令高速行驶时,或切破,或穿洞。谢皮洛夫亲自下令,以此报复加缪1957年3月18日刊文于《义勇军报》时指名道姓,攻难他当为匈牙利事件负责。” 加缪曾跟人说过:“没有什么比死于车祸更荒诞的了。”这似乎令他的死亡成为某种奇妙的反讽。他喜欢散步,也常常驾车远行,开着那辆老旧的雪铁龙。一次,警察拦住了他,看到他驾驶执照上的职业一栏,问他:“你写什么,爱情小说,还是侦探小说?”“都有,一半一半。” 1962年7月,阿尔及利亚宣布独立,离加缪车祸离世已过去两年。在阿尔及利亚的蒂巴萨,有一块友人为加缪竖立的纪念碑,面向地中海,上面刻着他的一句话:“在这儿,我领悟了人们所说的荣光——就是无拘无束地爱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