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郦亮:《故事会》的故事,换个方式讲下去

(2020-09-23 22:02:00)
标签:

文化

郦亮

《故事会》的故事

换个方式讲下去

青年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郦亮:《故事会》的故事,换个方式讲下去



“老故事”遇上新挑战 出路还是得有好故事


《故事会》的故事,换个方式讲下去

 



作者:青年报记者郦   亮    原载:《青年报》2020年9月22日第A16版


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images/2020-09/22/A16/res03_attpic_brief.jpg

 

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images/2020-09/22/A16/res07_attpic_brief.jpg

 

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images/2020-09/22/A16/res11_attpic_brief.jpg

 

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images/2020-09/22/A16/res15_attpic_brief.jpg

    不少网友收藏了过去出版的《故事会》,这些旧杂志承载了许多回忆。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已经走过57年的老牌畅销杂志《故事会》,近年遇到了多重挑战。有人说《故事会》里的故事不好听,有人则说《故事会》的形式太老套了。不过,这个承载很多人儿时记忆的老杂志,也在努力地赶上时代。生存,成为了他们的第一要务。 

回忆:“爱听故事是人类天性”

周旻家里至今收藏着1990年到2006年全部的《故事会》,共288本,一本不差。像这样一套齐整且品相很好的《故事会》在网上已经炒到了3000多元。但是周旻告诉青年报记者,他从来没有想过出手,因为这完全就是他自己一段人生之路的体现。

《故事会》之所以从1990年开始收集,是因为生于1981年的周旻那时读小学三年级,已经识了不少字,终于可以看看那本人家都在看的《故事会》了。和《童话大王》不一样,《故事会》里的故事大部分还是成人的事,周旻有的看不太懂,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如追星一般追逐这本刊物。而之所以到2006年戛然而止,是因为那一年周旻当了父亲,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不少,再加上那时手机已经普及,网上的故事有的比《故事会》还好看。

“追《故事会》最疯狂的时候是在读初中时。”周旻说,“那时也懂了一点世事,渐渐看出了味道。”周旻最喜欢看《故事会》最后的中篇故事,有一次看到一个悬疑故事,他吓得睡觉不敢关灯。“但是就像看恐怖片,虽然有点害怕,但依然忍不住要看。”

很多年之后,《故事会》当时的社长何承伟回忆说,有一次他在北京遇到民俗学泰斗钟敬文,他问老先生:“您说‘故事’还有没有明天?”老先生答道:“故事和人类的语言共存。”周旻说,他看到这段对话很有感触。自己当年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看”《故事会》,不正是一种对于故事的渴望吗?“我觉得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而《故事会》恰恰迎合了这种天性,所以才会大受欢迎。”

挑战:“现在,看1分钟短视频也是个好故事”

在同类型杂志中,《故事会》资历是很老的。它创刊于1963年,在57年里讲了大概四五万个故事,坚持小小的32开本,历史上曾创下单期发行760万册的纪录,那是在1985年。也就在周旻停买《故事会》5年之后的2011年,《故事会》每期还有400万册的发行量,日子还是颇为好过的。

变化是近几年,《故事会》的销量下滑得很厉害。虽然官方对于具体的发行数字讳莫如深,但有一种说法是发行量已经跌破百万,已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像周旻这样的忠实读者的离去,《故事会》也开始面临诸多挑战,这使得这本曾经中国杂志的“王者”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

在资深出版人李德明眼里,《故事会》所遇到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而且来势汹汹。首先就是优秀故事作者的锐减。过去文学工作者里面有一种人叫“故事家”,也就是专门写故事的人。和小说家相比,“故事家”写出来的内容故事性更强;和网络文学作家相比,“故事家”笔下的故事要短小精悍得多。但是现在“故事家”在哪里呢?“故事家”变成了编剧,变成了网络小说作者,或者干脆和文学不再相干。“其实写好一个故事,难度是很大的。但因为故事短小,稿费是有限的,所以‘故事家’也就慢慢消失了。”“故事家”少了,《故事会》里的故事的精彩程度多少会打点折扣。

另一个挑战可能更为严峻。周旻便直截了当地告诉青年报记者,如果不是讲一点情怀的话,《故事会》现在的优势很少,就像现在很多纸质杂志一样,《故事会》也面临着网络的冲击,“和过去不同,现在大家可以看的东西太多了,好玩的东西也很多。甚至都不要看文字了,看一段1分多钟的短视频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变局:“五十多岁的《故事会》也‘触网’了”

不久前《故事会》开了一个“听故事”的栏目,让人看到了这家杂志赶上时代的努力。所谓“听故事”就是在杂志上印一个二维码,读者只要扫码就可以听故事。《故事会》的社长夏一鸣说,现在纸质阅读确实受到不小的冲击,很多人已经不喜欢看故事,变成了听故事,这样在开车和坐地铁时都可以解放眼睛。“听故事”也就成为一种顺应时代变化之举。不过现在,一本书里可听的故事还很有限,以后可能发展为听一整本故事。

最近一两年,《故事会》开了淘宝店这件事也让很多读者感到很新鲜。淘宝店里不仅可以买到当期的《故事会》,还可以买到往年的合订本,还有各种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图书。“五十多岁的《故事会》也‘触网’了。”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夏一鸣告诉记者,这也是一种应对之举。因为随着书报亭的减少,现在《故事会》的销售渠道太有限了,很多读者不是不想看《故事会》,而是根本买不到。另外,《故事会》现在还推出了电子版,读者可以在网上下载阅读,电子版《故事会》的销售还不错,目前在全国电子期刊订阅排行榜中排第五名,在海外电子期刊订阅中排第三名。

不过谁都知道《故事会》最终的出路还是要有好的故事,那就需要优中选优。记者了解到,为了扩大作者群,目前《故事会》采取的是全国征稿的方式。这样作品来源大大丰富了,编辑选故事的时候挑选的余地就很大,大概可以达到十选一,这样有的好故事就可能涌现出来。

虽然,可能《故事会》不太可能再超越760万册发行量的顶峰,但《故事会》一定会以新的方式活着,好听的故事还在继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