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晋如:苏辙为何不满老师观点

(2020-09-13 22:44:42)
标签:

文化

徐晋如

苏辙为何不满老师观点

今晚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徐晋如:苏辙为何不满老师观点


苏辙为何不满老师观点


作者:徐晋如    原载:《今晚报》2020年9月10日第12版


  欧阳修骂冯道无廉耻,对后世影响极大,但作为欧阳修弟子的苏辙,就不大同意欧阳修的见解,反而替冯道讼冤。苏辙举了两位先秦的闻人为例,说明事二主不足为病。一是管仲,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做了公子纠的“死事之臣”,管仲未与公子纠同死,而做了齐桓公的丞相。孔子不但不罪管仲,反而盛称其仁,且谓:“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二是晏婴。晏婴与崔杼俱事齐庄公,崔杼弑君而立景公。晏子不为齐庄公而死,反而说了一番道理:“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晏子的观点是:做君主,应该为了守护社稷,而不该为了控制人民;做大臣,是为了治国安邦,而不该为了俸禄。君为社稷而亡,臣当与之偕亡,君为己而死,臣又非其私昵,不存在为其殉死的道德义务。

  苏辙认为,冯道在功业上当然比不上管仲,但较诸晏子,未为甚愧。冯道在朝,民赖以安。他说“议者诚少恕哉”,少恕的议者,应该也包括欧阳修在内。

  苏辙的观点可能更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以为,“君子处之于天下,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朱熹解释说,適音丁历反,即与“嫡”字通假,意为“专主”,也就是只忠于一人,莫之义与適相反,是不肯之意。朱熹的解释当符合孔子的原意,在春秋之世,孔子历干七十余君而无所用,他对仕何邦,事何君,只求义之所安,而不会自始至终,忠于一家一姓。

  明代李贽,更直截了当引孟子之说为冯道辩护:“冯道自谓长乐老子,盖真长乐老子也。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言也,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塞。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后臣独为之安养斯民,而后冯道之责始尽。今观五季相禅,潜移嘿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五十年间,虽历经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

  李贽说君臣之职,在安民养民,其君不能安养百姓,冯道反能安养之,故冯道历仕四代十君,又何足为病?说到底,君臣的关系,就是职业经理人与资方的关系罢了。

  宋太祖结束了五代瓜分豆剖的局面,而统一了汉文化地区。统一的国家需要统一的意识形态,欧阳修的思想,正符合了时代的要求,故能产生深远影响。其后理学大行于世,也因它符合了大一统的国家对意识形态的要求。

  从今天的价值观来看,苏辙、李贽之论无疑更合理。但不可否认,欧阳修及其后理学家对道德的推崇,的确起到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也诚能砥砺士行,使得后世士人在面对强权的压迫、外来的侵略时,能奋起抵抗,殒身不恤。这些士人是真正的民族脊梁,值得我们永远礼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