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磊: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0-09-10 22:16:10)
标签:

文化

冯磊

我们在谈论什么

今晚报

杂谈

分类: 自由点击
冯磊: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者:冯    磊     原载:《今晚报》2020年9月8日第8版



  卡佛有一册小说集叫《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借其后半句作标题,仅仅是为了表达我的疑惑。实际上,在蒙田的怀疑主义被宣扬开来以后,这个世界上谦虚的人并没有逐渐增多一些。比如说,在对待艺术或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话题时。

  “我们知道什么?”像是一句偈语,如果再加上“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足够俗套了。但现实是,即使如此俗套的话语,在这个时代都是稀缺品。大家忙着赚钱、娱乐,真正的思考成了稀缺品。

  雷蒙德·卡佛,一个美国锯木工人和酗酒者的儿子,一个曾经年轻的锯木工人和酗酒者,一个小说家。他的作品没有丝毫的教化意味,却处处透着对人生的思考。

  就这个作家,我与两位作家聊过。其中一位作家也是文学刊物的编辑,她说,“卡佛的优点就在于他小说的留白吧”。之后又说,“读书那么深入干吗?我是个享乐主义者,感觉吃力的东西我一概不看”。说完,她继续享受生活去了。另外一位是青年小说家,他这样评价卡佛的作品:“太艰涩,太艰涩。但值得一读。”

  我以为,与那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风格浓郁的作品相比,卡佛的小说本身并不艰涩,但当你准备对他的作品高谈阔论时,却发现很容易流于轻浮。那么,当我们谈论卡佛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比他作品更有意味的,是他这个人。尽管,有人在讨论作家与作品的时候,喜欢搬出“鸡蛋好吃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讨论下蛋的母鸡呢”这样一套理论,但作家个人生活的影子始终在影响作家的创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卡佛大半生都很落魄。当那些条件优越的孩子读大学的时候,二十岁的他已经与高中女同学结婚,并生了两个孩子。之后,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再之后,他带着家人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做过加油工人、看门人,帮人摘过郁金香。生活的琐事常常打断他的写作,所以他只能创作短篇小说——这不是对艺术的主动选择,是命运压得他不得不如此。像父亲一样,潦倒的他开始酗酒。与父亲不一样,他人生的后半截是光耀的。

  1983年春天,卡佛获得了美国文学艺术院颁发的“斯特劳斯津贴”。这笔津贴究竟有多大数额,我没有查到,可以确定的是,他第一次不必再为生计发愁,辞职后成为职业作家。此后,他的代表作《大教堂》先后在美国、日本和英国出版,被提名普利策奖。

  他活得很短,只有50岁。1988年8月2日,卡佛因为肺病而去世。他戒了酒,却没有戒烟。而后者,最终要了他的命。

  这个结局,就像是他的小说,给读者及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极简,留白,但是内容丰富。这不仅仅可以用来评价他的小说,俨然也是他一生的总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