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平:并非“开卷有益”

(2020-08-13 20:44:14)
标签:

文化

高平

并非“开卷有益”

文艺报

杂谈

分类: 自由点击
高平:并非“开卷有益”


并非“开卷有益”


作者:高    平    原载:《文艺报》2020年8月10日第3版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谁都有知识,只是多少不同。过去把知识丰富的人叫读书人,现在叫知识分子,无非就是因为他们读的书多。

知识的来源有二,其一是个人生活、工作实践,其二就是读书。前者因受到环境与条件、精力与智力等的制约,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后者则由于汇集了无数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与思考,蕴藏的知识是超时空的、无限的,所以读书就成了知识的主要来源。“实践出真知”这话不错,但是重实践、轻书本,把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割裂甚至对立起来是不对的,因为书本上的知识也来源于实践。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中包含了对知识的渴望。秀才见了县官就可以不下跪了,也说明了对于知识分子的尊重。

中国的历史发展到当代某个时期,竟出现过“读书无用论”,一时间藐视知识、丑化知识分子成为时尚。公然在报刊上举例嘲笑大学教授不会开卡车,挖苦大学生分不清麦苗和韭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人之短扬己之长。至于会开卡车的人不懂微积分,认识麦苗的人不懂英语,就回避不提了。“文革”中,甚至将学校关门,把学生赶往农村。“读书无用论”否定书本知识,不接受间接知识,同时又提倡只读一种书,甚至只读某一个人的书,也是一种悖论。好在这段时间不长,只是我国阅读史上的一段插曲。是不是还有后遗症我不清楚,不过据统计,在当今世界上,中国是人均读书数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作为文明古国,这个统计数字令人羞愧,也令人忧虑不安。

我读了一辈子书,天天看着满屋子的书就觉得无比富有,满心舒服。根据我的阅读经验,仔细想想,世上的书籍固然浩如烟海,不可计数,就其内容与功能分析、归纳起来无非三类:

第一类是好书。读了它可以增长知识、丰富思想、启迪智慧、帮助思考、提高修养、美化心灵、享受审美、愉悦精神。读这类书,至少会使我们在某一方面有所收获,“总有一款适合你”。

第二类是不好不坏的书。它们的共同点是东拼西凑、拾人牙慧、重复前人、老调重弹、平淡无味、了无新意、华而不实、空洞无物。读了这类书,等于没读,虽无益无害,却浪费时间。

第三类是坏书。它们篡改历史、颠倒黑白、观点错误、逻辑混乱、文理不通、题材卑琐、趣味低级、刺激感官,只能误导读者,使人变得愚蠢。这类书绝不可读。

既然书分三类,卷有好坏,“开卷有益”之说便不能成立了。只有读好书才有可能有益。为什么不说只要开的是“好卷”,就一定“有益”呢?

俗话说“艺不压身”,一个人会再多的技艺、有再多的本事,也不会压坏身体,据此也可以说“知不压心”,你知识再多,也不会成为大脑的负担。但是,每个人的一生时间毕竟有限,选择什么书读很重要。我认为,人人必须选择也只能选择的书有两种,一种是常识性的书,也就是人类积累到现在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这方面的要求,一般在学校读到高中毕业就可以获得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此。如果再加上一些课外读物,还会知道得更多,基本上就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了,因为他们的知识面比较没有读过书的人要宽广得多,文史哲数理化都已有所涉猎。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历史和母语两门,因为不懂得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就等于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姓啥叫啥,也不知道父母是谁;不熟悉自己的母语,就失去了和人们无阻碍交流的基础,就会使进入社会生活的通道变成了一条狭窄的门缝。所以文史知识是一切知识的前提。第二种要选择的必读书是与自己的职业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书,一个干什么的人不但要知道自己干的是什么,而且要研读它、熟悉它、精通它、发展它,一知半解、不知不解都是不行的。我主张要在专业需要的范围内博览群书,而不赞成什么都看、来者不拒的那种博览,世界上从来不曾有也不可能有全知全能的人。

好书也是读不完的。至于有人读书是为了消遣,为了打发时光,那就另当别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