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册渊:古代“快递”什么样

(2020-05-24 00:05:12)
标签:

历史

雷册渊

古代“快递”什么样

文摘报

杂谈

分类: 自由点击
雷册渊:古代“快递”什么样

古代“快递”什么样


作者:雷册渊   来源:《文摘报》2020年5月9日第6版



  伴随电商的一路高歌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中国快递,业务规模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对全球包裹快递量的增长贡献率超过了50%。而事实上,“快递”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一套完整的国家邮政系统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建立了。

    八百里加急

  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叫作“驿传”或者“邮驿”,是古代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官办官管官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政府的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也承担一些物资的运输工作。

  既然是公文和军情,对时效性的要求就非常高了。那么,这套系统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汉代马递的最快速度是日行四百里。唐代则规定,每天车行至少一百二十里,骑马一百八十里,皇帝颁布的敕令须日行五百里。

  到了清代,由于军机处的设立,文书传递的速度提高到一昼夜六百里甚至八百里。咸丰和同治时期,由于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一旦前方打了胜仗,就立刻以八百里的速度飞递,沿途驿站秣马以待,一听到铃声立刻飞身上马,驰往下一站。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常听到的“八百里加急”。

  这些“快递”业务虽然高效,普通百姓想要享受却不可能——国家邮政系统不接受民间订单,所以民间通信大多靠私人捎带。汉乐府中有一首《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一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写的就是托同乡的人带回家的信件。

  上世纪6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发掘出土的赵义深家书是当时的一份书信实物。这封信农历九月五日从西州(今吐鲁番)发出,十二月三日在洛阳收到,两地相距大约3000公里,3个月收到,平均每天要走30多公里。

    严格的保密措施

  保密是古代“快递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防止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人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

  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写在竹简上,传递前人们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

  清代邮件的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装封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生鲜速递”

  古代的物流虽然远不如今天这样便捷,但也有了蔬果生鲜的“快递服务”,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海外购”。

  然而,这种果蔬生鲜的“快递”业务仅仅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的口腹之欲,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长期以来都是言官和文人们劝谏、讽刺的对象,最有名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五百里加急的快马,原本是用来给杨贵妃运送新鲜水果,国政荒废,怎么能够不令人痛心疾首!

  

                                                            (原载《解放日报》2020.4.9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