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耀军:读好书,先要选好书

标签:
文化姚耀军读好书先要选好书今晚报 |
分类: 自由点击 |

|
|||
关于读书,大家所谈甚多的是,如何通过阅读与作者成功对话。笔者认为,这固然值得探讨,但首先选一本好书来读,或许更重要。原因有二:
第一,如果愿意浪费一点金钱,能把不好的书随手一扔也罢了,但嗜书之人往往会受沉淀成本之累——书不好但已买来,要么就先搁在那里,要么就硬着头皮啃一啃。太多书闲置会占据房屋空间,这除了要获得家人的谅解,在高房价的今天,其实也很奢侈。若不死心还要啃一啃,则时间与精力要费去不少。 第二,书籍经常被誉为“精神食粮”,但准确而言,这是指能让人明智的好书。不好的书是“精神稗草”,甚至还会沦为毒害我们身心的“精神垃圾”或者“精神鸦片”。现实中不乏读书把人读傻了这样的传闻。当然,若这是真的,那也首先是因为傻而选择了不好的书,结果读之让人变得更傻。 那么,如何选择一本好书来读呢?虽然每个人学科背景不同、阅读兴趣各异,但笔者认为如下三点经验或许具有普适性: 第一,注重口碑。信息时代,各类书籍异常丰富,对于嗜读之人,真是适逢其会。然而,选择余地越大,越容易出现“选择过载”,让人无所适从。此时,不妨充分利用声誉机制,首选拥有好口碑的书籍,因为好口碑代表着品质保证。如何衡量口碑的好坏呢?笔者主要关注如下六个方面:(1)是否由有声誉的专家学者所撰写;(2)是否由有声誉的岀版社所出版;(3)是否有关于此书的有价值的书评;(4)是否进入各类书单推荐之列;(5)是否在相关网站与电商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的评论;(6)是否被其他书籍与文章大量引证。必须承认,完全依据上述六个方面来评估书籍的口碑并按图索骥,定会有遗珠之憾,但其属于符合效率法则的“统计歧视”,有助于我们在时间、精力、金钱所形成的硬约束下,快速搜寻到有价值的阅读目标。 第二,谨防伪科学。在一个商业社会,成功励志类图书甚是流行。这类书籍有时确实具有启发性,但不少都可归为伪科学,普遍存在两大“硬伤”:其一,过度解读个案,草率推断因果。个案分析根本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最多只能形成有关的假说。试举一例:张三经常练琴,同时也弹得一手好琴。若我们由此贸然推断,常练不懈就是张三弹得一手好琴的原因,则可能大谬不然——事实的真相或许是,张三具有弹琴的天赋,结果既喜欢弹,也弹得很好。然而,若基于此建立一个有待更多经验事实检验的假说,推测经常练琴是琴弹得好的原因,则属于科学思维方式。其二,筛选证据,存在样本选择偏差。“为什么那些冒险者总会成功?因为龙穴下的森森白骨不会回来向你讲述他们的冒险故事。”大量成功案例被筛选出来,让人印象深刻,不过失败案例可能更多,只是它们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成为沉默的证据。 第三,打破学科藩篱。在本专业领域內浸淫越久,从本专业书籍阅读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反过来说,如果适时进行跨学科阅读,就会产生新鲜的阅读体验,收获很多新知。笔者从事经济学研究,近年来开始阅读心理学书籍,对此深有体会。例如,心理学用条件反射原理解释为什么企业会花重金请演艺明星做广告代言人,对笔者而言就属于新知。心理学认为,形象甚佳的明星给人带来愉悦感,其与某商品长期一起出现,会让消费者在面对该商品时产生条件反射,进而产生消费欲望。然而与此完全不同,经济学认为重要的不是明星,而是支付给明星的高昂广告费用——这是企业向消费者发送的商品具有高性价比的信号。毕竟,若商品性价比不高,多是“一锤子”买卖,则花重金请明星打广告就很可能得不偿失了。总的来说,任何学科其实都是“片面的深刻”。经常进行跨学科阅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而非“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 选择常常比努力更重要。苦读诚然可佩,但首先选好书,接下来才能读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