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旸:走进巴金的“朋友圈”

标签:
文化许旸走进巴金的“朋友圈”文摘报 |
走进巴金的“朋友圈”
作者:许
旸
原载:《文摘报》2019年12月21日第5版
巴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巨匠之一,为纪念他和朋友们走过的岁月,上海徐汇艺术馆举办了“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展览从最早的1936年2月4日鲁迅致巴金书信起,展出手札时间跨度近60年。展览以巴金及其友人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部分手札为主,与作家简介、交往照片、赠书、赠物、相互评说的文字等有机结合,多来自作家本人的一手史料。
巴金青年时代就敬仰鲁迅,1933年开始与其直接交往,鲁迅曾评价:“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展出的此信写于1936年2月4日,是鲁迅退还他所编的《死魂灵一百图》校样时与巴金讨论编辑事务的信,信中写道:“巴金先生:校样已看迄,其中改动之处还不少,改正后请再给我看一看。”
上世纪50年代初,每逢到北京,老舍都要请巴金去吃“小馆儿”,展出的便条正是老舍等人在1950年6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的邀约:“巴金兄,明天中午在全聚德请您吃烤鸭。”
巴金第一部小说《灭亡》经叶圣陶之手发表,由此踏入文坛,他一直视叶圣陶为老师,“他是我的一生的责任编辑”。叶圣陶曾称赞巴金的文章“充满热情”“很是爽利”。两人交往密切,1984年4月12日叶圣陶作诗还礼:“巴金闻我居病房,选赠鲜花烦泰昌。苍兰马蹄莲共囊,插瓶红妆兼素妆。对花感深何日忘?道谢莫表中心藏。”
展览中类似的信札细节比比皆是——茅盾表达久别的问候:“久不通信,但知近况佳胜,精神焕发,甚佩甚慰。”曹禺真诚致谢:“我想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你对我极深的帮助、友谊。你介绍我入了文艺界,你不断给我似火的热情,我有许多缺点,你总是真诚地指出来。回想许多事,我能有你这样兄长似的朋友,我是幸福的。”冰心曾耐心开导:“巴金老弟:……你已经闯出来了,为什么还总是忧郁?我想这也与萧珊早逝有关,人最怕的是孤独,我以为你应该多接近年轻人,我和你的身世不同,从小就在融乐的家庭空气之中,就学时也一帆风顺,老了仍有许多年轻朋友。……愿你快乐!”
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巴金写道:“少抱怨,多做事,少取巧,多吃苦。”看到这里,铁凝感叹,作为巨人的巴金先生,他的伟大正在于他是如此质朴,他是一个劳作的人,他以一个劳动者的信念看待自己、对待世界,诚如他自己所言:“我一生始终保持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正是因此,巴老的生命才如此辽阔,他的人格、他的信念持久地温暖着我们,感召着后来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