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山:图书错别字何以这么多

(2019-12-22 21:29:48)
标签:

文化

唐山

图书错别字何以这么多

文摘报

杂谈

分类: 自由典藏
唐山:图书错别字何以这么多



图书错别字何以这么多


作者:唐   山   原载:《文摘报》2019年12月5日第1版  


 

  按我国规定,图书错字率低于万分之一,方为合格(否则出版单位须将已售图书召回)。但主管部门几次抽检,却发现大量不合格书籍,有的教科书差错率竟达万分之十二点九八。

  一位民营图书公司管理者表示,自2017年底起,主管部门已加大了编校质量管理的力度,他所在的公司原本只有两名编辑,现在增加到6人,从流程上,现在一个校次所用时间是原来的3倍。“时间增加了,编辑增加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几年稿件质量下降了。”

  以正在编辑的书稿为例,这位管理者说:“这些稿件曾在今日头条网站上发表,作者拿了40多万元稿费,交给我们出版,我们给他的稿费还不到3万元。正常情况下,作者还能得到三四万元的版税。回报这么少,作者自然不愿再去改病句、错字之类。” 

  那么,给作者更多回报,能否突破这一困境呢?所有受访者均表示难度太大。

  一位图书公司的经营者说:“上世纪80年代,主管部门出过一个关于图书定价标准的文件,这个文件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把图书产品当成智力产品。比如一本著名科学家写的20万字专著,和普通写手的20万字攒书,印成书的厚度差不多,所以定价也差不多,可二者的智力投入差别完全不同。”该规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图书业一开始在定价上就没有拉开差距”。

  定价上不去,只好打价格战,导致出版社运营空间越来越小。这位经营者表示:“这几年,图书定价虽然放开了,但国内一大批出版社还是靠教辅盈利。对其他图书,不敢坚守定价,只有少数大社能限制折扣。没盈利空间,所以大多数出版社、图书公司在考虑一本书的成本时,经常是几角钱、几分钱地算。一本书的成本要是多出一元钱,那就变成能不能做的问题了。”

  在现有价格体系下,出版单位不仅无法更多回馈作者,连编辑、校对的费用都难给够。以某民营出版公司为例,单次校对费为3.5元/千字,在业界属中上水准。按较快速度校对,每天不过7万至8万字,即挣到245元至280元,一个月下来的收入仅六七千元。以这么少的收入,很难留住人。

  图书公司养不起好校对,那么与校对公司合作,是否有助于提高编校质量呢?一家出版公司的管理者表示:“那更不靠谱,这些校对公司为节约成本,用的都是刚毕业的学生,连基本培训都没有。”

  如何提高编校质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人表示:“从短期看,加强管控可能还是有用的吧。除此之外,确实也想不出别的办法。”

                                                                                                                                                       (原载《北京青年报》2019.11.29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