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直:做梦都没有过书房

标签:
文化阮直做梦都没有过书房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人人都可以有书,但谁能做到给书还腾出一间房子?我给老婆弄到一间房子的时候已经38岁了。之前都是一家四口挤在一处16平方米的房子内,书就像一个个贼,躲进了大大小小的纸箱里,统统被塞进床底下。而我就睡在那些圣人、哲人、文豪之上,这可不是对他们不敬畏,而是真的爱他们,不舍得放弃。 40岁之后,我的卧室有了书柜,终于让那些见不着阳光的学者、作家们整齐有序地列阵在我的房间,接受着我的瞻仰,同时也接受着我的分组排列。我不管他们名气大小、年龄高低、资历深浅,就按照我的原则分配着他们在前排或后排“就坐”,是楼上还是楼下。只要我想和谁聊聊,就随时请几位到我的床头,聊得不开心,马上就把它们送回原处。开心呀,管理着这么一群名人。 书是越买越多,空间却越来越窄,一部分书又转到了床下,这时我就有了想法,要有个书房多好! 终于,我这条咸鱼也翻身了,在2002年有了自己独立的书房,并且是22平方米。我定制了到屋顶的书柜,所有像地下工作者一样的书从此都享受着“解放区的天”了。近万册饱受着“黑暗”“潮湿”“冷落”的书,从此都有了出头之日。书的队伍都到齐了,但管理好这些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明明记得有的书,有时就是找不到。 有一次,一个同事的女儿要报考美学专业的研究生,他知道我有些藏书,就向我借《美的历程》《美学散步》这两本书。可当时我就是找不到。把女儿也叫上,与我一起在哲学类的书架上找,还是没有。女儿说,人老了本来就记忆力差,再加上你如今买得多,读得少,不读的书就没印象,你是不是之前把这两本书放到艺术类的书架上去了?对呀,当时放错地儿了。 从此,我的女儿帮我用电脑管理书目。要找一些不常读的书,不用去书架乱翻,先打开电脑,输入书名,屏幕上就会显示要找的书在第几个书架、第几层了。 我的书别看不是孤本、珍本,但都倾注了我的情感和心血。有些书定价只有几角钱,可是我能把这些几十年前出版的平装书改成精装本。其实,这一手艺并不难,可有多少人愿意为一本定价几角钱的旧书花上半天的工夫?而且还要准备布、硬纸板、胶水,以及各式各样的工具,没有爱书的情缘是做不到的。 1981年到1993年的《星星》诗刊,每三本我给装订成一册,再去印刷厂找熟人切齐(自己装订边缘不齐),然后再包上书皮。如今再看这些《星星》诗刊,越看越亲切,如此爱诗歌,可我从没在知名的诗歌刊物上发过一首诗,就像我喜欢读美学书,却从没写过一篇美学论文。 我拥有书,拥有书房,却不能拥有其中所有的智慧与思想。当然,这不影响我一生爱书、读书、写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