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立立:人生的无欲悲歌

标签:
文化谷立立人生的无欲悲歌今晚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1971年,汉德克的母亲玛丽亚·汉德克,因为不堪病痛与生活的双重折磨选择自杀。为了寄托哀思,汉德克写下小说《无欲的悲歌》。书如其名,他写的是悲歌,且是剥离了所有欲望的悲歌。世人都知道“无欲则刚”的道理,仿佛没有欲望才能到达人生的至高境界。汉德克偏偏无意于此。在他看来,现实世界就是虚伪的代称,丑恶、僵化、陌生,最善于提供扭曲的人生。“无欲”作为人生的至暗时刻,恰恰是所有悲剧的起点——如果连最基本的欲望都消失不见,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希望。 《无欲的悲歌》在一片厌倦中开场,集中体现了汉德克的“厌倦哲学”。小说开篇是一则毫不起眼的地方新闻,某地一位51岁的主妇自杀身亡,原因不明。随后,汉德克笔锋一转,有意无意地引出母亲之死。这表明,他本来可以站在远处,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一切,冷静地重述母亲的一生,但偏偏,牢固的亲情绑缚了他的手脚,以致他无法自如地展开,置身事外地谈论亲人的生死。于是,他带着作家的敏感去听、去看、去感受这个无比真实、极端残酷的世界,质问究竟是什么击溃了母亲的意志,将她从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女子,变成“躺在动物园里的一堆落寞的行尸走肉”。 毋庸置疑,原因是原生家庭的桎梏与非正义的战争。母亲年轻之时,正值欧洲大陆萌生战争之际。贫困与战争,好比两把锋利的刀刃,戳穿了所有甜美的梦想,颠覆了她本该正常的人生轨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外祖父接连失去了他辛苦积攒的钱财。全家人不得不以“压抑个人欲求”的方式,应对巨大的生存危机。1938年,纳粹德国并吞奥地利,不久后挑起事端,将战火蔓延至整个欧洲。开战后不久,两个哥哥相继去世。母亲从小听命于专制的外祖父,就算年轻时有过逃离,也不过是徒劳的挣扎。之后,逃而不离的她未婚先孕,只得草草下嫁酒鬼丈夫,“日复一日用同样的方式与同样的事打交道”。 或许,在汉德克看来,人生就是一出悲剧,不需要太多虚构,只要沉浸其中,就有了可以大书特书的情节。《无欲的悲歌》就是这样一曲绝望主妇的生存悲歌。谁也不要指望能从中读出多少欢声笑语。相反,它是“一出用人作道具的大自然剧,其中有条不紊地剥夺了人的尊严”。终其一生,母亲厌恶自己扮演的角色,却不能说走就走、洒脱离开。文学曾经是她唯一的爱好,然而并没有为她带来慰藉,反倒成了“生活实录”。数十年间,她辛苦劳作,直到把日子过成了乏味的单曲循环,“累了/倦了/病了/病重了/死了”。小说结尾,母亲终于说出心声:“我根本就不是人了。”这意味着,当欲望变成“无欲”,当尊严被一再剥夺,活与不活、怎么活,就成了莫大的悲哀。既然人已经彻底成为“非人”,这个世界也顺理成章地堕落为“物的世界”:不再有人的气味,不配有健康的人生。归根结底,只要有物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