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端:签名赠书的纠结

标签:
文化李景端签名赠书的纠结中华读书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签名赠书的纠结
作者:李景端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9年10月16日第3版
那位厅长把拙著当废品卖掉,也许有身份变化的因素,这好理解。但现实中,没有这种因素的同样现象,也时常可见,这就值得探讨了。有位友人告诉我,他曾在赠书上写下“请某先生不吝指正”。几年后他在一家废品收购站,竟偶然看到这本书。他立即买了回来,又再次寄送这位朋友。他说是好玩,但我猜想,双方心里都不是好滋味。
作者赠书要不要和该不该签名,不可能有固定的答案。凭我的感觉,签名的好处是:翻开书页,不仅能读到友人的文章,其字迹也映入眼帘,所谓见字如面,暖意涌上心头,颇有情味。特别是名家的签名,那无疑更加珍贵。不过,如今有些签名本,似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有的出版社和书店为了宣传造势的需要,常搞作者签售活动,有些签名本便被赋予了广告推销的作用,签名者也失去了对签名本去向的知情,其流向哪里倒也不在乎。但如果是指名赠送,还加上带有情感的祝词,像这样的个性化签名本,一旦被遗弃到废品站或沦落到拍卖网,这对签名者而言,难免会有种尴尬的遗憾。
还有一种情况,也令我感到纠结。一位知名翻译家生前藏有许多中外文图书,其中不乏中外名家的签名或赠言。他去世后,有人居然在旧书店和废品站里看到他的珍贵藏本。我听说后甚感惊讶,连忙询问他的亲属,原来是他家保姆在空巢老先生去世后不知如何处理藏书,于是贱卖了。此前还见过报道,说巴金先生赠送某图书馆的签名本,也流失到社会上,由此还引发了对名人藏书去向的关注。
对有人把收到的一些签名本处理掉这种做法,我虽然有点惋惜,但又觉得可以理解,不必太在意。因为现在出书门槛不高,有些书的内容又太专业或太空洞,与自己阅读兴趣不大吻合,即使是有些作者签名本,也未必全有长期保存的价值。所以,面对签名的赠书被冷落,被处理,也应该保持平常心态,不宜苛求。尽管内心有纠结,那该怎么办呢?至少我自己想到了几点:一是,赠书谨慎一点,分清对象,别随便送。二是,尽量少签名,凡是指名道姓的签名本,更要慎之又慎,切勿滥签。三是,不必在意赠书被冷落。只是希望最好做到,卖废品前,先把作者签名那一页撕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