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作家手稿中的涂改内容该不该复原

标签:
文化李婷作家手稿中的涂改内容该不该复原文摘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作家手稿中的涂改内容该不该复原
作者:李
婷
来源:《文摘报》2019年9月3日第1版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手稿学学术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锡荣指出,手稿的形态,真实记录了作家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状态,也是作家性格、习惯、喜好的表征,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走近作家及其文学世界。
以鲁迅为例,由于写作前做了充足准备,他的手稿页面干净,但仍有修改。比如,他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就曾修改过标题。日本学者佐藤明久借助照相技术辨识出其原题是《吾师藤野先生》。为何要作此修改?业界专家认为:“吾师藤野先生”这个称谓有语病。“吾师已经是先生了,再称先生就重复了。还有,鲁迅的老师有好几位,如果称吾师,似乎只有一个老师,所以最后改成‘藤野先生’。”王锡荣研究发现,鲁迅下半夜写作时,由于体力下降、睡意袭来,会导致笔误增多,字迹疲软。而且他的修改有反复的过程,一句话写出来,往往边写边改,改完又改。比如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我是一天也住不舒服的”,手稿“舒服”原为“下”,后改为“安稳”,再改“舒服”,从修改内容可看出鲁迅写作时的状态。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则提出另一种思考:作家本人在原稿上的涂改,究竟哪些是作者本人愿意公开示人的?研究者有没有权利去还原?
黄显功认为,这牵涉到学术伦理问题。如果作者在删改时,只是划了几条横杠,内容依然肉眼可见,说明其对所删内容不是很忌惮。如果删改的内容用墨完全涂黑,那就是不愿意给人看,纵然现代技术可将其还原,也不应该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