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定兴:朋友圈里的众生相

标签:
文化化定兴朋友圈里的众生相文摘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朋友圈里的众生相
作者:化定兴
原载:《文摘报》2019年8月8日第5版
有人觉得,朋友给你点赞,不一定说明他认同你发的东西,但起码说明他关注你。如果一个人连给你点赞的工夫都没有,怎么会关心你的喜怒哀乐?也有人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不会经常点赞,实在不必为此耿耿于怀。更何况,点赞多数时候都有“朕知道了”“已阅”之意,这便有了“点赞之交”的说法。
不过,从人的心理上讲,发朋友圈肯定希望得到关注。如求而不得,多少会有些失落。近日,一位创作者在朋友圈自推一篇公号文章,竟无一句回复,于是怅然。
作为创作者,能够表达自我是件乐事。但朋友圈无人问津的残酷现实,不但让其失去了喜悦,反倒平添了凄凉。可换个角度看,朋友圈本就是“虚假繁荣”,很多“朋友”只因工作关系而加,或只有一面之缘,甚至素未谋面,人家对你的分享不感兴趣实属正常。
可人有时很奇怪,没人关注不开心,关注的人多了又有顾虑,真的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于是,为适应需求,微信煞费苦心,推出了多少天可见的功能。乍看很好,细思之下又有悖论:如果彼此并不关心,你发的内容别人尚且不看,还会费劲地去翻以前的吗?而对真正关心你的人而言,本来人家是乘兴而来,你却闭门谢客。这样的设置,不仅不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简直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与此类似,微信还有一个功能:给谁看或不给谁看,这似乎也非常不一视同仁。
而实际上,这些功能恰恰击中了当下受众的需求。发朋友圈往往是为了展现自我,用现在话叫营造人设。比如,在一些人中间,我们需要正襟危坐;在另一些人中间,又想活泼好动。有一些人,我们希望他们了解自己的生活;另有一些人,又不想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过多的介入。
如此一来,我们看到了微信时代人们的纠结:既千方百计渴求关注,又想方设法隐藏自己。这样的朋友圈怎么看都缺乏一种真实感。可即便如此,许多人依然乐此不疲,明明面对面坐着竟相顾无言,只好彼此拿起手机刷着朋友圈。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