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怀中:见证我们文学的巨大发展

(2019-08-18 00:06:36)
标签:

文学

徐怀中

见证我们文学

巨大发展

光明日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徐怀中:见证我们文学的巨大发展

徐怀中:见证我们文学的巨大发展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饶  翔  原载:《光明日报》2019年8月17日第5版


  

    半年前,到徐怀中家采访,就是聊他的长篇小说《牵风记》,在得知《牵风记》荣膺茅盾文学奖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祝贺,让我意外的是,老人家住院了。

  前几天,徐怀中的血压降得很低,家人将他送到医院,做了心脏方面的检查。徐怀中说,上了年纪的人,身体总会有些问题,经过休息,现在好多了。听得出,获奖的消息让他很兴奋,电话中他的嗓音依然清晰明亮,根本听不出是一位90岁的老人。

  这位文坛宿将早在1957年便出版了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引起文坛的关注。叶圣陶先生为其作序,称“一看就让它吸引住了,有工夫就继续看,看完一遍又看第二遍”,并认定“是近年来优秀的长篇之一”。在新时期,徐怀中创作的《西线轶事》以9万余读者选票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被誉为“启蒙了整个军旅文学的春天”。在年近九旬之际,徐怀中又于去年底推出长篇小说《牵风记》,震动了文坛,90岁的高龄也使他创下了作家获茅奖时年纪最长的纪录。

  以解放战争中挺进大别山战略行动为背景的《牵风记》其实缘起于1962年,徐怀中以纪实的笔法写出了约20万字的初稿,后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小说未及完成出版便被烧毁了。新时期以来文艺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他感觉到从前创作有其局限性,从2014年开始,他重写50余年前的未竟之作,经过不断修改润色,到2018年终于写完。这是一次思想和艺术上的艰难蜕变,他称:“我的小纸船在‘曲水迷宫’里绕来绕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才找到了出口。”小说的重心也从正面描写战争转变成了“着意织造出一番激越浩茫的生命气象”。

  徐怀中说,相比于其他更年轻的获奖作家是在创作上不断深化掘进“做加法”,他这样年纪和生活阅历的人,反倒是要努力摆脱既有的文艺观念和创作模式,不断地“做减法”,实现“返璞归真”。

  《牵风记》很可能是徐怀中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但他表示还会创作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因为经历的战争生活是他最大的文学宝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