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龚明德:读写与存书

(2019-08-07 00:47:07)
标签:

文化

龚明德

读写与存书

今晚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龚明德:读写与存书



读写与存书


作者:
龚明德   原载:《今晚报》2019年8月6日第12版

http://epaper.jwb.com.cn/jwb/resfile/2019-08-06/12/1152752_zpmh_1564488309572_b.jpg
  
      有一段时间流行把痴迷爱书者说成“书爱家”,是我的发明,不少人公开证明过这个“史实”。这回在题目中用的“存书”,是我三四十年来一直在文中和口头说过无数遍的,仅仅指我自己买书不是为了“藏书”,而且义正词严地厌恶把我说成“藏书家”。因为截至目前,我的经济状况仍无法满足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藏书家”的购书开销。去年下半年,商务印书馆要我为新版《徐志摩全集》的书信卷担任检校审订工作,报酬不多,但责任重大,我专门为此项亏本业务购置了四十二大本一套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是黄山书社二十四年前仅印了二百套的天价好书,也是我梦中惦记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爱物。一家三口举手表决,因为我刚刚果断同意给孩子买他念叨了几个星期的篮球鞋,这回他大声表态“老爸为了工作,应该支持”,负责打款的当家人也只好同意。花“巨款”买回这六七十公斤的几大箱书,也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使用。

  我成规模地放手买书、存书,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四川出版界供职图书编辑时。之前我在湖北一所大学担任中国现代文学教师,用不着自己买书,因为除了开会和讲课,教师不坐班,就在校图书馆查阅,而且一次还可借回一两百本书无限期地使用。到了成都,公家图书馆开门时我在出版社坐班,下班了或节假日我需要查阅书刊的古旧特藏部却一律不上班。除了工资,那时候我已有稿费等额外收入了,便根据研究课题需要陆续地购书。更得天独厚的是,那些年成都的旧书地摊特别多,九眼桥畔、二仙庵内、猛追湾游泳池一带,甚至春熙路大街两旁,一到下午五点钟后,几乎全是卖旧书旧刊的地摊,要价都便宜,几角钱买一本全品相的民国书刊是经常可以碰到的事。我是湖北襄阳人,不会讲四川话,很快不少地摊主记住了我的口音,都认识我是“龚老师”,卖书给我也大多价格合理,我一般都不再砍价。如此这般,不到十年,我的专业用书,大体配得差不多。我记得,那时我的研究题目,全是买足了一个小小系列的史料,才在细读之后动手写的,所以都很实在。印象中,我研究汉译的意大利亚米契斯名著《爱的教育》时,竟然买到了该书的二十多个民国中文译本。写完《〈爱的教育〉在中国》初稿,到旧书市场,还有摊主向我出示他们帮我找出的我没见过的一些中文译本,更丰富了我的专业存书,也让我更充实地修订文章。

  在出版社工作二十五年后,回归本行,到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执教,我的存书如鱼得水,摆在后来非常著名的“三〇八”,成为这个大学所在的狮子山山顶一处“文化风景”,光临“三〇八”这个“存书室”兼工作室的中外友人,无一不赞美教学研究条件之好。但是,这些人几乎都不明白,这摆满三百平方米书架的存书,都是我一本一本地从地摊买来的。那年头,还没有网上书店,全靠在旧书地摊和旧书店碰运气。好景不长,到了退休年龄,我主动把书搬离了“三〇八”。有一次在上海出差,去文庙旧书市场购书,一个上午的开销就是我半年的劳动所得报酬才支付得了的,我哪里敢去做什么“藏书家”的美梦!为了工作、为了研究,尤其是公家图书馆缺藏的书刊史料,如《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无论多贵,作为一个严谨的做学问的人,还是该设法弄到手。

  自然,比我年轻的同行马上就会反驳我:“有电子文档可以免费下载啊!”这是真的,当我搬运几大箱《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上楼时,一位美眉同行就说,“太不值得了,这么一大堆放在家中,完全可以需要什么就在校图书馆网站免费下载”,我报之一笑。纸质阅读成癖的我,真无法适应这个“电子时代”的操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