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新复:《牛虻》的信念与爱

标签:
文化许新复《牛虻》的信念与爱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牛虻》《红与黑》等一批西方小说解禁,立即风靡一时。其鲜明的异国情调、曲折的故事情节、注重内心描写的表现方式,给读者以西方文学启蒙。《牛虻》中主人公对于人生信念的执着坚守、顽强不屈的意志、让人叹惋的爱情,更给精神文化饥渴的青年读者以强烈冲击。
我第一次读《牛虻》时,已近而立之年。因借阅者甚多,我等了两个月才从图书馆借到这部小说。书中,爱国青年亚瑟参加了意大利的革命活动,同时又笃信基督教。牧师将其忏悔之事向警方告密,致使他和战友被捕入狱。后来,他得知自己是恩师蒙泰尼里主教的私生子,又被恋人琼玛误认为叛徒,从而对宗教产生了怀疑。他逃狱后,毅然出走,流亡十几年,屡经磨难,回国后已是满脸伤疤的瘸子。他从幼稚单纯的亚瑟变成了“牛虻”,一个坚定无畏的革命者。他无情地揭露教会统治的伪善,与之作坚决的斗争。为了理想信念,与蒙泰尼里彻底断绝父子关系。在琼玛面前,他强忍思念和爱,始终不肯承认自己就是曾经的亚瑟,直到再次被捕就义前,才留下一封告别信,袒露胸襟:“在你还是一个难看的小姑娘时,琼玛我就爱你。那时你穿着方格花布连衣裙,系着一块皱巴巴的围脖,扎着一根辫子拖在身后,我仍旧爱你……无论我活着还是已化作亡灵,我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 此书取名《牛虻》,自有深意。苏格拉底被雅典统治者以“亵渎神和毒害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在最后法庭申辩中,苏格拉底说:“雅典如昏睡中的骏马,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咬它、使它警醒的牛虻。”这部小说还被拍成电影,使它的传播插上了翅膀。我就是看过电影后,才去图书馆借书读到了原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