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文化杨方《大学语文》的遗憾今晚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前不久,徐中玉先生仙逝。由他倡议并组织编写的新中国第一本《大学语文》,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大学语文》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这就是学界著名的徐中玉先生的“大学语文”之问。现在提及,感觉仍然是个绕不开的待解之问。
问理科毕业的侄子,大学里可曾开设《大学语文》课?回答说《大学语文》早已改为选修课了,他说他们学校,大学语文的地位微乎其微,真不是什么重要的课,跟看“闲书”差不多。 把《大学语文》当“闲书”看,如果真喜欢读这本“闲书”,尚有涵养性情、丰润心灵、提高人文素养的可能;而在功利化价值取向的作用下,“重理轻文”,《大学语文》成了不受待见的一门课。大学生语文素养之殇备受诟病已久,形容漂亮过去用“貌比潘安”“玉树临风”“闭月羞花”,而如今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读了十几年书的大学生,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已成普遍现象。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缺失已成为人才发展的一个瓶颈。 《大学语文》近40年累计发行3000多万册,这是个不小的数字。然而,当初徐中玉先生编写《大学语文》的初衷:改变“重理轻文”、改善大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的现状,效果如何呢?可以说,徐中玉先生至死也没有唤醒人们对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大学语文》课程日趋边缘化,母语教育已受到伤害的现状下,重提“大学语文”之问,非常有现实意义。 |
前一篇:怎样挖掘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