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旭:给别人留余地

标签:
情感陈世旭给别人留余地文摘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给别人留余地
作者:陈世旭
来源: 《文摘报》2019年6月27日第5版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囧事,突然受到无理抢白、嘲弄甚至侮辱,好半天反应不过来,等想到不失体面地恰当回答,事情已经过去,受气的只能吞声。像我这样的心胸狭窄,也便对自己的迟钝、口拙恨恨不已,好长时间不能释怀。为此我特羡慕那些反应敏捷、伶牙俐齿的人。
有一年,我把一则用心写出的山水游记寄给一位经常联系的报刊编辑。这是位极认真负责的编辑,显然是因为版面的限制,稿子发表出来,比原稿精炼多了,只是原稿中许多我甚用心的地方没有了。也许为了说明改稿的缘故,他好意给我寄了两册他们以往用稿的作品集,供我作今后给他们写稿的范文。我认真揣摩,终觉难以企及,颇沮丧,在电话里跟另一家报刊的朋友聊起,他大约是怕我因此泄气,把原稿要去重发了一次。
报刊有不同要求,编辑有不同喜好,这很正常,无所谓高下。正因如此,作者和编辑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多年后,在一次文学活动上我与那位改稿的编辑相遇,特地当着众多同行的面,向他解释这些年因为自知达不到他们期望的文字风格,不敢再给他们投稿。不料他迅即反应:那次你写的是一篇骂人的文章,而我们从不发骂文,只好退稿。引起一片哄笑。
我一下给噎住了,张口结舌。洁癖如我,因为自知不堪,没有资格非议他人,更别说“骂人”了。这位编辑显然只是随意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完全不必当真。事实上,在场的人也没有谁会当真。我如果一定要说出当时的真相,一是扫了大家的兴;二是这样的较劲实在没意思;三是让人尴尬。我于是默认了对方的说法,一笑了之。
如何为人处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相信大家都会同意:要给人留余地。
一个明智的人,不会凡事都一定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揪住某种不上斤两的是非曲直不放,得理不饶人。也许做不到舍弃自己的名誉来成全别人,但可以尽可能杜绝对别人的攻击。遇有可能的争执,主动退让,不斤斤计较,看透但不说透,不让人难堪。这并非明哲保身,而是一种包容。这样,即使不能和别人拉近距离,至少可以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让自己问心无愧。
与别人抢风头的样子有时候挺傻的。把对方逼到墙角,还顺带着碾压一下他的自尊心,自以为赢了,却把非常美好的人际关系逼到绝境。话说痛快了,事做绝了,得到的只能是对方的疏远。朋友之间的相处,从来都不以对错论输赢。赢了面子,输了感情,并不合算。
我相信,无论面对亲情还是友情,不事事争胜,不处处精明,那么,你给了别人多大的空间,你自己也会有相应的宽阔。
在社交场合,一个人巧舌如簧,与人相争从不吃亏,自然是爽了。但有时候,心怀厚道,尽量让自己的反应慢半拍,缓冲和回避对方给自己造成的困扰,充分理解对方的自我保护,内敛而不逞强,未必就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