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地震预警

标签:
时评理性看待地震预警文摘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理性看待地震预警
来源:《文摘报》2019年6月25日第1版
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在地震发生时,宜宾、成都、重庆等多城区提前发出了地震预警提示。
据报道,成都高新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通过电视、手机、专用地震预警终端等渠道,提前10秒向宜宾市预警,提前31秒向贵州省毕节市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预警。在墨西哥和日本之后,如今我国也有了这样的系统,而且一战成名,的确令人振奋。
研究表明,如果在地震波到达时提前3秒收到预警提示,伤亡人数可降低14%;提前10秒,伤亡人数可降低39%;如果汶川地震发生时有预警,死亡人数可能会减少2万至3万人。
同时也要强调,对地震预警提示应有全面、科学、理性的认识,不宜简单停留在感性直观的“感动”“震撼”层面。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预警提示是地震发生后,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原理,通过时间差对周边地区发出的地震信息。对地震预警提示能产生的实际防灾减灾效果要理性审慎看待。如专家所说,地震中受灾最重的是离震中半径2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人们最需要预警提示,但20公里范围内预警时间差非常短,对重灾区的人们来说,这种预警提示有时没有太大的意义。
进而言之,尽管地震预警提示具有一定的防灾减灾作用,但不能冲淡甚至代替其他方面的防灾减灾工作。在加强地震预警网络建设的同时,要不断强化针对社会公众的地震防灾减灾教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震预警系统的功用,将地震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