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明奇:李渔为何没能成为伟大的剧作家

标签:
文化钟明奇李渔为何没能成为伟大的剧作家文摘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李渔为何没能成为伟大的剧作家
作者:钟明奇
来源:《 文摘报 》2019年6月25日第6版
明末清初戏剧作家李渔有系统的戏剧创作理论、丰富的指导戏剧演出经验,也不乏深刻的社会批判思想。但究其实际,李渔的创作却并未在古代戏剧史上留下特别辉煌的印记。
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部》,是我国古代戏剧理论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也是一部有着中华民族显著特色的戏剧理论著作。
李渔对戏剧创作之题材选取、结构艺术、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特质及声音曲律等,无不得其三味,皆有精辟论述。例如,他一反既往的“填词首重音律”,而“独先结构”。这里的“结构”,不只是指戏剧作品的结构布局,更是一种宏观的艺术运思,包括创作题材选择、创作“主脑”确定等。因此,他明确提出:“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
李渔所处的时代封建专制盛行,但他决不是思想史上的“凡是派”,并不盲从于一般人顶礼膜拜的圣贤与儒家经典。李渔在《读史志愤》一诗中曾写道:“圣贤不无过,至愚亦有慧。”
李渔交游广阔,对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可为什么没能创作出让他登上古代戏剧史“高峰”的戏剧作品呢?这自有诸多因素,但最关键的是他勇于批判社会的精神顶梁柱倒了,也就是说他的人格发生了重大蜕变。
李渔的《意中缘》作于入清后不久,其中诗云:“从今懒听不平事,怕惹闲愁上笔锋。”一个“怕”字,境界全出,表明李渔在残酷的现实生活面前低下了头。于是,只想在时代夹缝中苟且地生存、享乐。受此影响,主要创作于清初的戏剧作品,包括小说作品,基本沦落为李渔谋生的工具,而不能成为真正富于社会批判精神的文学创作。
同时,李渔没有固定收入,希望通过戏剧创作、演出来卖钱,以实现享乐。有些作品大肆鼓吹“红颜薄命”,劝诫青年女子做婚恋中的投降派,以利于封建统治。
毫无疑问,入清后李渔人格蜕变所造成的这种定位,决定了他的戏剧创作必然要规避时代与社会的重大问题。而一个自觉回避时代与社会重大问题的作家,不可能成为真正伟大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