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民:读出自己

标签:
文化杨建民读出自己今晚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偶尔参加一些文艺研讨会,见到一些学长,张口便理论,一句一引证,叫人十分羡慕。在分析问题时,他们总说,从某某体系看来,某某学说认为……我便洗耳恭听,想知道学长自己如何说。可惜终于没有。更有几位,离开文章内容,他们几乎不能对眼见的现实说出点什么。见多了,我便少了敬佩,尽管他们有颇高学位。
前些年读叔本华的著作,见到那段认为一些人读书,是让别人之马在自己思想园地驰奔的文字,赶紧抄录下来,以为自警。渐渐涉猎多了,发现对书既钟爱又时时保持警惕的颇有那么几位;而且多是思想极敏锐,十分注意性灵伸张的学人。譬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他在《美国的学者》一文中说:“书在运用得好的时候是最好的东西,如若被滥用,书就进入最坏的东西之列。我与其被一本书强烈的吸引,以至于偏离了自己的轨道,从一个独立的星系变成一个绕它旋转的卫星,那我还不如根本没见过这本书。”爱默生的著作,我每次也就读一两页,有时只一段,但那携带大量原生气息的文字往往使我思索许久。 法国伟大思想家蒙田的“随笔”,是我近来常读常惊叹的著作。有关读书,蒙田这样说:“书籍是可爱的伴侣,但是如果与它们的接触使我们丧失快乐和健康——我们最宝贵的财产,那就离开它们吧。”蒙田的书,使我们看到他心灵的自在流荡。在行文时,他不求完整,常在一个题目下随性流转,而这正是生活及思索的原态。恰似自然界中情趣盎然的景色:一道山泉,欢快地流淌,倏忽就不见了;一会儿,又从另一处地缝探出头来,顽皮地潺潺吟唱。 这世上从来就不乏爱书人。读书,自然是从先哲那里汲取精神营养的最便利通道。可有时,我们不幸被书压住,喘不上气,最后只好呼吸着别人的呼吸,思想着别人的思想。这似乎幸运,因为我们不用思考;这其实不幸,因为我们没了自己。造物主让每个人问世,肯定不想互相重复。哪怕说着朴素的话,写着稚嫩的文字,但应当是自己的,或虽曾是别人的、却经咀嚼后融化为自己的血液涌动着。这样,我们才有了自己的歌喉,有了自己看世界的眼睛。 我们常常宣扬读书的好处,但倘若它压抑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就要保持警惕。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学会读书,学会——读出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