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奥列:海外华文文学该姓啥?

(2019-03-30 21:27:39)
标签:

文学

张奥列

海外华文文学该姓啥?

文学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张奥列:海外华文文学该姓啥?


海外华文文学该姓啥?


作者:张奥列    原载:《文学报》2019年3月28日第23版 


海外华文文学是个多面体,有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维度,领悟这种立体形态,才能把握海外华文文学的真实面貌,也更契合海外不同层面的华人心态,在海外东西方读者中引起更大的共鸣。

海外华文文学该姓啥?这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之一。因为学者总要搞清楚海外华文文学的属性。而海外华文作家对于其创作姓啥并不十分介意,都是随心走笔而已。不过,我在写作实践中,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属性及其自身创作的定位,还是有所感触的。

因为我的生活重心就在澳大利亚,也很少回中国,每天接触的人和事就是澳洲这片天地。既然生活在澳洲,写作于澳洲,自然就会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跟自己密切相关的社会,关注旅澳中国人的生存境况,想去表现自己眼中的澳洲生活,去把握这个过去不为中国人所熟悉的西方社会,去感受这个适者生存的艰难过程,去写新移民的选择与追求。然而,我不是为写作去关注当地、关注身边,而是为生存而关注。写作只是这种生存的衍生物、副产品。

我虽然写的是澳洲故事,但其实也有很多中国元素。我是用以往的中国经验来比照今天的澳洲生活,或者说,是用中国/海外两种经验来咀嚼生活。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中国人异域生存的心理落差及情感转变,都是中国经验在西方社会的某种折射。如是,写海外故事,不等同于新的思维、新的叙事;反之,中国故事,也不等同于中国叙事。故事只是表现的内容,叙事则是叙述的视点,表现的心态、观察的方式,是一种艺术眼光。

而叙事方式与写作心态的变化很有关系。后来我的公民身份变了,生活的重心变了,周围的环境也逐渐熟悉了,澳华文坛也活跃起来了,我的写作心态和艺术视点随之也有所改变,内容还是澳洲生活,但倾诉的对象主要不是中国读者,而是澳洲本地及海外华人了。有道是“入乡随俗”,既然选择在他乡生活,就应该有融入他乡的意识。融入他乡,并不等于舍弃故乡记忆、故乡文化,而是让故乡的记忆,在他乡生活中化为一种前行的助力,让故乡的文化,在他乡文化的吸纳中产生新质,汇入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世界因多元而丰富,艺术因多元而斑斓,海外华文文学也因多元而确立自己的品格。

我想说的是,海外作家写海外生活,其实也是有区分的,即作家的心理视点不同,也会造成作品的品格秉性有异。你是以过客的身份,用中国人、中国心去表现海外生活呢,还是以定居者身份,以“融入”的姿态,以居住国的思维去表现新的生活,两种心理视点所传递的信息效果是不一样的。

若以祖籍国中国人的心态去审视海外生活,往往着眼于对西方生活的疏离,对民族根性的眷恋。就像当年中国台湾留学生文学、后来的中国大陆留学生文学,包括现在的一些新移民文学,都是这种心理视点,弥漫着“离散”情绪。又或者,你回流中国、长居中国,经常返国“充电”,也很容易惯性地将海外生活套入中国故事,慨叹“月是故乡明”,写的是他乡,表现的还是故乡情怀。

反之,若是以他乡亦故乡的心态来观察生活,则会以居住国公民的价值尺度来看待多元社会,理解多元文化,去表现融入异域生活的心理历程。另外,移民第二代、或土生华裔的中文书写,其艺术视角比起许多中国新移民作家,也明显不同。而新移民作家本身也是有差异的。倘若你认同他乡是故乡,故乡亦他乡,这种时空置换,就是你从客居、漂泊中转而找到归属感。有了这种归属感,你就会淡去“离散”的情结,注入“融入”的期待,笔下也就疏离中国叙事了。

这么说来,海外华文作家在表现海外生活或中国生活时,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写作视点,即使是写他乡,写海外生活,心态的不同,也带来艺术视点的不同,作品效果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效果,不仅海外读者会有明显的不同感受,对于中国出版界、学术界及读者也会有所影响。用中国人的心态去写中国叙事,比较适合中国出版的尺度,比较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所以海外作家的作品,都是有选择性在中国发表,或在海外及中国港台地区发表。从这点上说,中国出版物所刊发的海外华文文学,也只是海外华文文学整体面貌中的一个层面而已。

由此,也引出海外华文文学属性的问题。

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属性一直有争议。中国大陆的学者,大多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因为你是中国血统,你用中文书写,用中文出版,主要给中国人,也包括海外和中国港台地区的华人读者阅读,所以脱离不了中国文学的范畴。而海外包括中国港台地区学者,却大多认为,这种观点是“一个中心论”,把丰富多彩的海外华文文学简单化了。海外华文文学,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吸收着不同的文化,各自都可以自成一体,有着各自的读者群,在某一范围形成影响力,也可成为某个“中心”。

从自身的阅读和写作中,我觉得海外华文文学不能一言以蔽之,有其复杂性。

海外华文文学是个多面体,有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维度,领悟这种立体形态,才能把握海外华文文学的真实面貌,也更契合海外不同层面的华人心态,在海外东西方读者中引起更大的共鸣。这也许是中国学界的一个研究课题。

海外华文作家,大多数是移民作家,有着中国大陆或台港地区居住地经验与海外经验的交集,所以很多人处于两种心态的游移、过渡或交织中,使海外华文文学品流复杂,有些作品可以归入中国文学序列,有些作品具有兼容性,而有些作品却具独立自足的体系。

两种不同的心态,并非影响作品的高下,只是眼光和角度不同、口味不同而已。但前者是中国文学的翻版,或中国文学的延伸,为中国文学所兼容的海外华文文学。后者则是源于中国文学却有别于中国文学、具有自身特质、自身品格的海外华文文学。

话说回来,海外华文文学也不全是截然分开的。对于许多海外作家来说,故乡仍在心中,但他乡已是第二故乡,不管你拿什么护照什么国籍,常常具有两种情感、两种心态、两种视角,游走于他乡、故乡两地,都有一种精神文化还乡的感觉。所以,海外华文文学的形态也具有某种模糊性。

中国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有兼容也有异同。相同的是源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但中华民族的涵盖范围要比中国人广,包括了海外土生华裔,包括了有中国血统的混血华裔。移民的后代可能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但必定认同自己身上有中国人的血脉,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而中华文化也不等同于地理概念的中国文化,它在异域扎根,与所在国文化互动、交流、渗透、并存,在多元文化中吸纳新质。所以海外的中华文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文化的变异。另外,不同的居住国、不同的社会环境,其表现出来的中华文化,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海外华文文学因环境因文化的影响,也带有区域性,如东南亚的华文文学,与欧美的华文文学会有差异,这是环境、文化对人对写作的影响使然。

华文文学在西方文学或居住国文学中,常处于边缘地位,在中国文学中也处于边缘状态。也许有人觉得,边缘就是被忽视了,影响其价值地位。边缘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正因为边缘,也可能是它发挥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它显示出与主流不同的价值观,显示出不随大流而迸出自己浪花的独特品格,从而塑造出海外华文文学的主体性。也许它很难辉煌,但也并非不能夺目,它的存在是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补充,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