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进玉:学术不端为哪般

(2019-03-05 22:46:37)
标签:

文化

时评

王进玉

学术不端为哪般

中国文化报

分类: 自由典藏
王进玉:学术不端为哪般


学术不端为哪般

作者:
王进玉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9年3月3日第4版


       

      不久前,翟天临学术不端一事经媒体曝光,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翟本人也遭到了各方面的质疑和批评。同时此事件引起的关于当前学术公平公正的问题,以及公众人物的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话题,也被广泛讨论。

      单就本事件中翟的学术造假行为而言,其表层原因很明显,就是为了建立“人设”,塑造自身良好形象,赢得演艺圈所谓“学霸”的标签,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以此为自己的演艺事业贴金,试图赚取更多的粉丝崇拜与商业利益。在这点上,翟本人在其道歉信上也写得比较清楚。

      当然,如果深层次来分析的话,就没那么简单了。这里其实涉及一个重要的,也是不得不提及的问题,即实践类艺术究竟该不该设置博士学位,艺术创作专业到底需不需要理论研究型博士生。这也是近些年不断争论的话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对于一个实践类、创作型的艺术家或演员来讲,需不需要此类文凭?或者说此类文凭对纯粹的艺术创作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其实,有过实践经验,或偏于创作型的艺术家都清楚,艺术与学术,尤其是实践类艺术与学术、理论研究,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和领域,应加以区别对待、因类制宜,而不应以统一的标准模式来要求和设置相关学位。此外,文凭越高,也并不代表能力就越强,对创作的帮助就越大。

      众所周知,实践类艺术人才,他们的专长和优势,更多体现在创作上,并非学术研究。而研究型艺术人才,其专长和优势则在研究上,在创作方面并非强项。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许有关部门起初在提出设置实践类博士专业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能够培养出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的高层次艺术人才,但常常事与愿违。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遵循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和实际要求,从而盲目设置专业,跟风攀比。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牛宏宝就曾明确指出,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立,看似正当,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尴尬,也并非单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艺术家,而是被目前国内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人事制度、学科资源争夺,以及学科之间平衡匹配等所裹挟。也就是说,是现行的评价体系和制度设置主导了博士学位的设立和运行,与人才培养本身关系并不大。

      当然,无论此学位设置的合理与否,也断然不能成为翟学术不端的借口和理由。但也不得不承认,基于上述所说的那样一个事实,使得当下一些博士专业在设立和运行过程中的确存在着或大或小、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实践类艺术人才,有很多既没有做好相关理论研究,也没有使得自己的创作水准达到应有的高度。这一点在书画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书画博士,直言不讳地讲,无论是创作能力,还是理论水平都不敢恭维。也难怪,其中一些人考博的目的,纯粹为了一纸文凭,迫于现实利益考虑,而非真正为了加强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所以可想而知,其博士的含金量也便大打折扣。再加上近些年流行炒作博士名头,特别在书画圈,接二连三地上演所谓博士书法、博士绘画等的炒作、交易和展览行为,而认真观看其作品会发现,并非吹捧得那么好,甚至连一般创作者的水平都不如,所以这也就使得外界对博士头衔颇有微词,同时对当下教育公正、学术公平,特别是考核机制、评审规则等问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担忧。更何况近些年,学术界出丑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学术造假现象多有发生,从而一次次加重了大众对学术圈的质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