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王美春:漫谈咏猪古诗

(2019-02-09 23:49:34)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点击
漫谈咏猪古诗
王美春

猪,是地球上古老的动物之一,也是十二生肖之尾。2019年2月5日为农历己亥年之始,己亥年俗称“猪年”。猪,又名为“豕”,成语有“封豕长蛇”、“狼奔豕突”等。此外,猪尚有“乌金”、“黑面郎”等别名。唐代洪州有人养猪致富,故称猪为“乌金”又有文献云:“黑面郎,谓猪也。”②在中国的文学作品《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可谓家喻户晓。在中国古诗中,猪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我们可以找到咏猪的诗句:“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小雅•渐渐之石》)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豕(猪)渡河而去,当是野猪。而“执豕于牢,酌之用匏”(《大雅•公刘》)里的猪被人们从猪牢里捉出来,可见这猪是家猪,与前面所说的“有豕白蹢,烝涉波矣”的野猪不同。在《诗经》以后的诗歌中,尽管很少见到咏猪的诗篇,却能看到不少别具一格的咏猪之诗句。
古诗咏猪,有的诗句成为成语的来源或者诗歌方面的书证。先秦时期的《申包胥歌》“吴为无道,封豕长蛇。以食上国,欲有天下。政从楚起,寡君出自草泽。使来告急”,咏猪,为成语“封豕长蛇”的诗歌书证之一。《左传•定公四年》也有“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之句,可参读。唐代汪万于的“静对豺狼窟,幽观鹿豕群”(《晚眺》),明末清初归庄的“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万古愁》),清代伤时子的“狗偷鼠窃盈州县,狼奔豕突干刑宪”(《苍鹰击•诉愁》),近代诗人龚自珍的诗句“纷纷彼狼心,跃跃欲猪突”(《三哀诗•吴季清明府》),可谓成语“狼奔豕突”的诗歌来源与书证。
古诗咏猪,有的诗句反映出彼时彼地的风土人情。从咏猪的古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遇到红白喜事、祭祀或者有客人造访、送客时,总是喜欢杀猪来应对之。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写到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凯旋后,其弟以杀猪羊犒劳姐姐、庆贺喜事的情景,“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宋代诗人秦观《雷阳书事》(三首之二):“一笛一腰鼓,鸣声甚悲凉。借问此何为,居人朝送殇。出郭披莽苍,磨刀向猪羊。何须作佳事,鬼去百无殃。”此诗写杀猪羊则是为了应对丧事,与《木兰诗》中的应对喜事恰成鲜明的对比。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句“定将文度置膝上,喜动邻里烹猪羊”(《送刘道原归觐南康》),写送别友人时“邻里烹猪羊”的情景。而宋代另一位大诗人范成大的“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其三《祭灶词》)等诗句则再现了烧猪头等食物用以祭拜灶神的情景,令人领略到彼时彼地的风土人情。从咏猪的古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除了放羊、牧牛之外,也放猪。唐代诗人王绩的诗句“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田家三首》其一)与“尝学公孙弘,策杖牧群猪”(《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应该说,在遇到红白喜事、祭祀或者有客人造访、送客时,以杀猪来应对之,这造成了杀生,并不好,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给杀生者带来不幸。
平时,人们爱烧猪肉而食之,而且烧法很讲究,对此,古诗也有反映。宋代村寺僧(一说作者为紫衣师)的《蒸豚》写猪肉烧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飣,软熟真堪玉箸挑。
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只合吃藤条。

此诗前两句,写用来蒸的猪长时间食用的是山中的药苗,膘不肥而肉瘦。可见,这蒸猪肉对选猪的品种是有讲究的。三、四两句,写蒸猪之法:以蕉叶裹着猪蒸,蒸熟后再以“杏浆浇”,与众不同。五、六两句,写蒸熟的猪肉色泽鲜艳、柔嫩,以金盘来盛放,以玉筷来挑食。最后两句,写相比之下,羊肉远不及猪肉味美。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黄州时曾戏作《食猪肉诗》: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此诗,题为《食猪肉诗》,诗中既写了诗人食猪肉时的惬意,又以凝练的笔墨写了猪肉的烧法,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按照此法烧出来的“东坡肉”也就成了苏轼的专利,“东坡肉”之名流传至今。尚需强调的是,食包括猪肉在内的众生肉,并不好,客观上造成了杀生。吃素乃最好的放生。人们还是要多吃素常吃素,尽量不要食包括猪肉在内的众生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古诗咏猪,又往往能见出诗趣。南朝齐代的《张敬儿自为歌谣》:“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口。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此诗言人言猪言狗,诗趣非同一般。据《南史》记载:“敬儿心自疑。及垣崇祖死,愈恐惧。性好卜术,信梦尤甚,初征荆州,每见诸将帅,不遑有余计,唯叙梦云:‘未贵时,梦居村中,社树欻高数十丈。及在雍州,又梦社树直上至天。’以此诱说部曲,自云贵不可言。由是不自测量,无知。又使于乡里为谣言,使小儿辈歌曰:‘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口,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敬儿家在冠军,宅前有地名赤谷。……始其母于田中卧,梦犬子有角舐之,已而有娠而生敬儿,故初名苟儿。又生一子,因苟儿之名复名猪儿。宋明帝嫌苟儿名鄙,改为敬儿,故猪儿亦改为恭儿,位正员郎,谢病归本县,常居上保村,不肯出仕,与居人不异。”③将《南史》的这段记载反复阅读,我们则不难感悟《张敬儿自为歌谣》之诗趣。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句“西邻推瓮盎,醉倒猪与鸭”(《岐亭五首》其四),咏猪,突出一个“醉”字,也写到颇有诗趣。当然,佛弟子是不沾酒的。
古诗咏猪,还有的则是看似咏猪,实为咏人。这方面的代表作当数唐代无名氏的七言绝句《选人歌》:

今年选数恰相当,都由座主无文章。
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姜侍郎。

 据《朝野佥载》记载,唐朝时姜晦官拜吏部侍郎,却“眼不识字,手不解书”,胡乱选人,竟然不分优劣。④《选人歌》便是借“案后一腔冻猪肉”对姜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反映了当时的官场在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作用。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的《驱猪行》也是一首看似咏猪,实为咏人的好诗。诗中写野猪践踏农作物,所谓“长牙短喙食不休,过处一抹无禾头”,其毁坏程度颇为严重。而这野猪与践踏人民的贪官污吏又是何其相似!此诗看似咏猪,实为咏人,猪与人合而为一,深刻地揭露了彼时彼地的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同样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作用。

注释:
    ①〔宋〕曾慥:《类说》卷四十引《朝野佥载》。
    ②〔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六引《承平旧纂》。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四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四册,第1138-1139页。
    ④〔唐〕张 鷟:《朝野佥载》卷四,《隋唐嘉话 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第90页。

   (原载《语文月刊》与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王美春文学批评著作《与缪斯对话》,此次作了一些修改。)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