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振武:翻译不要简单迎合西方

(2019-01-10 20:29:03)
标签:

文化

朱振武

翻译不要简单迎合西方

文摘报

分类: 自由典藏
朱振武:翻译不要简单迎合西方


翻译不要简单迎合西方



作者:朱振武  来源:《文摘报》2018年12月27日第6版

  

    文化自信不是要和国外的文化体系对着干,而是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东西。可现实中,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有时候过于膜拜了。

  比方说,过去的人把“American”翻译成“美利坚”。这种美化的翻译包含了译者的文化认同,是一种仰视的翻译,意思是说这个国家美啊、船坚炮利啊。真正按照发音翻译的话,这个词应该翻译成“额卖利加”。

  同样,“Great Britain”按照音义结合的翻译方法,翻译成“大布里顿”就可以了,但我们将其翻译为“大不列颠”。这种译法的初衷恐怕就是让人知道,这个国家真是太伟大了,永远不能颠覆。

  至于“Middle East”,翻译成“中东”不算错,但我们使用“中东”这个词就有问题了。“中东”在欧洲的眼里是东部,离它们也不算远,当然是中东了。但对中国而言,“中东”显然是在西边,在我们古人眼里那边是西域。

  “Far East(远东)”是西方国家向东方扩张时对亚洲东部地区的通称。它们以欧洲为中心,把东南欧、非洲东北称为“近东”,把西亚附近称为“中东”,把更远的东方称为“远东”。“远东”这个概念一般是指今天的东亚(包括俄罗斯的东部)、东南亚和南亚,即阿富汗、哈萨克斯坦以东,澳洲以北,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区。

  我们在使用“近东”“中东”和“远东”等基于西方人视角的词汇时,明显缺少对这些词汇内涵的深究,缺少了一种话语自觉,也缺少一种自我建构。

  再如,我们把“Christmas”翻译成“圣诞节”,问题也很大。“Christmas”没有“圣”(saint)的意思,为什么要翻成“圣诞节”?如果是基督徒,把这个词翻译成“圣”,勉强说得过去。但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是没有什么原因一同念叨“圣诞节”的。过去,老人们将它翻译成“耶诞节”,我倒觉得是可以接受的。

  类似以西方为立足点进行的翻译例子还有很多,不仅仅是词语的翻译,而且包括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

 

 

                                                                                                                                                 ( 原载《解放日报》2018.12.25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