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农:书房的“来龙去脉”

标签:
文化顾农书房的“来龙去脉”今晚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二十年前我所在的学校最后一次福利分房,按积分我进入了分房名单。当时这些房子还没有盖好,但看得出地点和环境都很好,离学校不远,旁边就是一条小河,瘦西湖的水沿着这条河缓缓地往南流向荷花池方向,然后汇入运河;只可惜学校好不容易才拿到的这块地盘小而见方,所以一层就两户,其内部的结构也难以安排得很合理。当时大家都不计较,能有这么一套已经上上大吉了! 既然房子的大结构不大合理,我这书房的小结构自然也就高明不到哪儿去。这是后来的看法,当时则兴奋之至,赶紧把原来分散在旧居之卧室、客厅、过道、床下以及借来的一间储藏室里的全部书籍、杂志、资料、电脑……悉数搬入,关上房门,坐在一把新买来的转椅上,环顾四周,前所未有的获得感油然而生。 麻烦在于,我的书架每层必须安排三排书,把估计暂时用不到的朝里面放,尽量装满,同时分清轻重缓急,逐步进入前排。如何安排,记得当时很伤了些脑筋。就这样还不大放得下,要侵占客厅的一些边角地,引起老伴儿的严重不满,批评我总是为外物所累。 只可惜不同门类的知识之间总是有些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来屈居于后的某些书有时忽然成为当前的“要籍”,而要把它们翻出来相当吃力,所以有时还得到图书馆去借,偶有借不到的,该有的引文也就不引了。更大的麻烦还在于,时间一长,哪些书被安顿在哪一处的深闺里记不清楚了,到这时才深悔当初没有做出详细的记录。 我退休以后少写论文专著而多写随笔有种种原因,减少找书的麻烦也是其中的一条。写随笔可以不搞什么引文,或者有个大意也就可以了。多说自己的话要紧。 现在年纪愈来愈老,老伴儿和儿子都要求我停止瞎忙,专心养老。我很赞成这一番美意,下决心淡出,但我不能准确地估计自己未来健康状况演变的时间表,闲愁最苦,所以只能渐渐淡出。自己的这些书则准备逐步送人,主要是送给学生和青年教师。这里的困难在于,一是不知道他们当中谁需要什么书——可千万不要变成出口垃圾,转嫁危机;二是不知道自己未来何时需要翻哪些书,如果因为要查一本原先自有的某书而要跑一趟图书馆,那岂不是折腾?所以只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总的原则是骑驴看唱本,慢慢走着瞧。 几十年中把这些书聚起来固然不容易,而要把她们送出门,也不那么简单。今后的一大任务是要把书房中物的“去脉”安排好。等到彻底瘦身,每档只放一排,且多有余地了,那时再坐下来检阅四周,应当更有一番由博返约、走向空灵的成就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