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评论
自由评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9,784
  • 关注人气:2,6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逸麟:文学山河

(2018-12-30 11:13:28)
标签:

文学

张逸麟

文学山河

青年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张逸麟:文学山河


文学山河

  


作者:张逸麟    原载:《青年报》2018年12月30日第A1版

今年7月,“70后”作家李修文又有一个新身份——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这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年轻的。他坦言,当主席无非两件事,一是搞好自己的创作,二是帮助别人搞好创作。其实,在《山河袈裟》出版前,李修文在文学创作上已经沉寂很久,他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在影视剧本方面的成就,2014年由他担纲编剧的48集电视剧《十送红军》登陆央视,从新的角度展示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广受好评。为写好剧本,他化为“路人”,重新走了长征路,听、闻、嗅,感受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这不仅是他写剧本的态度,也是他创作所有形式文学的态度,“我似乎惟有在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里找到了确证,才能够写下去,”李修文说,“如果不找到一种莫大的相信,我肯定是写不下去的。”

《山河袈裟》就是在种态度下完成的。他在序中说:“收录在此书里的文字,大都手写于十年来奔忙的途中,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以上种种,是为我的山河。”这是中华大地的山河,也是李修文的山河,《山河袈裟》重建了他的文学山河。

在重建之前,李修文是失意的,羞愧的,惶恐的。两部长篇小说《滴泪痣》和《捆绑上天堂》曾让李修文一鸣惊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写不出小说的感觉令他颓丧,但是文学的世界从未山穷水尽,秉持着执着与尊重,他很快找到了“又一村”。在与诗人叶舟去甘肃庆阳游历时,在一座石窟前面,李修文突然觉得某种慷慨之气就围绕在他们周边,他便对叶舟说,从此以后我要写些配得上眼前山河大地的文字。就这样上路,也许起点是失败,是惶惑,这又何妨,提笔自有豪迈气,李修文在这条路上自救、重建、奋笔疾书,将他所有的热情倾覆于山河与人民之中。

《山河袈裟》中的人民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就是情真意切。他竭力进入“人民”,用自己的遭际,植根于“人民”之中,寻找出所要依靠和赞叹的“人民性”。这种“人民性”让李修文无比迷恋,并且不遗余力地赞美。他明确地表示,“人民”这个词无论怎么变化,基础都是人,是人心,他频繁地使用这个词绝无标高之意,而仅仅是一个提醒。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报恩,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李修文找回了写作的自信,浇筑了自己的创作立场,重建了文学山河。李修文自幼热爱戏曲,如今也时常创作影视剧本,散文是他无法放下的,小说也是他试图重拾的。有人说李修文总是在跨界。李修文直言,什么是界? 自己并不想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作家,而是希望成为一个文人。在他那里,文体不是界,文化才是。李修文表示,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他最想提醒自己当一个中国作家,他的写作还得牢牢站在中国两个字上,“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就是赵钱孙李不是哈姆雷特,不是罗密欧,不是朱丽叶。”

作为楚人,在写作之中,他总觉得屈原与项羽都在身边,才有不驯服的特征。坚持写中华大地的山河,写中国的人民,“如果说我对写作尚且存有一点野心,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够继承汉语传统里的纯正部分,并且不与当代生活有违和之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