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青年报记者最近连续关注了文学出版界的“小圈子误区”。因为圈子文化盛行,文学和出版有时成了一些圈子朋友之间自娱自乐的游戏。这造成了大量优秀的作者和作品被埋没。事实上,人们都在为打破这种“小圈子误区”而努力。
所谓文学出版界的“小圈子误区”,用评论人唐山的定义就是指专业人员在集体决策中,常出现误判的现象。因为支撑决策的不只有专业因素,还有博弈因素——当两名评委意见相左时,表达更强烈、立场更坚定的一方总能胜出。并不是他的判断更正确,而是他拉票能力更强。问题在于,被拉票的评委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意见被绑架。
当然,唐山主要讲的是文学评奖领域的问题。读者应该已经能够感觉到,有的文学评奖评来评去就是那么几位作家,或者夹杂一些其他作家,但是那几位作家是必不可少的。似乎整个国家只有那几位作家在写作,其他人都在看他们写作。这应该就是一个“小圈子误区”。因为很快人们会发现,在另外的一些评奖中,之前的获奖者变成了评奖者,而评奖者变成了获奖者。
在出版领域,这样的情况同样很普遍。一部作品到底能不能出版,通常由几个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决定,甚至于也就是那么一两个人来决定。但这些领导和编辑显然都有自己的作者队伍,也就是“小圈子”,他们的视野其实是有限的。既然当代作家大多只有经过杂志社或出版社的文学编辑们的筛选,作品才能与读者见面。那就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了。
“小圈子误区”不仅是中国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出版社都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青年报记者最近就听说了一个消息,西班牙小城特鲁埃尔为了打破“小圈子”,成立了一个文学合作社。合作社的机制很简单:全城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报名加入合作社,无需支付任何费用,相反,他们还能获得有关计划出版的作品的信息。他们根据信息判断是否对其感兴趣,以及该作品能否吸引足够数量的潜在读者。经过在特鲁埃尔进行的一段流程后,作品才能以书籍的形式出版。
要打破“小圈子”,最重要的就是把更多的权力交给读者。西班牙小城成立了文学合作社,而在互联网文化发达的中国,很多文学评奖已经引入了网络投票的方式。入选的作品先让读者在网上选一遍,根据票数确定一个长名单,然后再由专家来进行最终的评选。在出版领域也是这样。青年报记者就看到有一些出版社会将拟出版的作品讯息放到网上供读者投票,以读者投票的多少来作为他们决定是否出版的参考。
当然,这些打破“小圈子误区”的尝试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读者的意见代表了市场,却是缺乏专业性的。如何在选择的时候,实现市场化和专业性的有机结合,这是需要思考的。另外,现在打破“小圈子”多半靠的还是圈子中人的主动放权。这种放权显然会影响圈内人的利益,所以能否常态化还是一个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角度来确保这种尝试的持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