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时代的文艺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色,对文学事业心怀理想,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察思考,探讨和厘清所处时代文艺的使命和责任,是任何一个文艺工作者、同时也是整体文艺发展的重要问题。文学报作为一家文学专业媒体,创办37年来将此视为自己的职责所在,致力于推动文艺批评的改善、阐释传播经典、扶持文学年轻力量。
上海文艺批评,作为软实力,是这座城市更深层更具标识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进入新时代,呼应“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需求,增强“上海文化”品牌优势,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新批评》在内的各大文艺报刊的建设。未来,专刊还将继续拓展视野与深度,在秉承“真诚、善意、锐利”六字宗旨的同时,也以“兼容并收、有容乃大”的海派批评风格,让文艺评论观更为成熟,更具活力,影响并推动改善全国文艺批评的整体氛围。
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发展,既有不变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这就不断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批评,都应力求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都要“说真话、讲道理”。本届《文学报·新批评》研讨会主题命名为“新时代、新经验、新书写”,呼应的是对我们伟大文学传统的继承创新,期许的是未来更有活力更高远的创作与评论生态。
我个人的想法,新也好,旧也好,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新”换成“心”。评论也好,创作也好,都要从内心出发,体验这个时代,并以自己的真实经验来书写这个时代。
从平台的角度来讲,我希望文学报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我希望无论什么文字,简洁也好,深奥也好,都能直抵人心、直达心灵,而不是绕圈子、玩概念。
说到批评,对某个作家、某部作品,有讲好的,也有讲不好的,这样才是客观的真实。批评需要专业、包容、大气。上海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文学报也好,文汇报也好,都要继承这种品格,让各种观点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找到立身的东西。如果达到了这个,我们的初衷也能实现。愿《文学报·新批评》以后越办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