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检验一个孩子的阅读状况的主要手段就是考试。老师提出一些和读本有关的问题,孩子回答的水准直接说明其阅读的质量。这种检验的方式也在全民阅读中被广泛运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现在很时兴的“阅读马拉松”——参赛者在规定的时间里阅读完一本书,然后通过做试卷,来接受阅读质量的评测。但是考试怎么考,这里面却很有讲究。
青年报记者最近连续关注了阅读的推进机制。全民阅读要推广,除了各种硬件(书店、阅读平台)的建设之外,更关键的还是软件建设,这其中就包括阅读激励机制和阅读检验机制的建设。最近出现的阅读检验机制走偏的情况,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最近有人在网上晒出一些“阅读马拉松”考试中的奇葩试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这些试题确实让人啼笑皆非,比如“哈利·波特骑的飞天扫帚是什么型号?”“唐僧遇到的第5个妖怪叫什么名字?”让人觉得,这些题目表面上看虽然与作品有关,但真的是比较奇怪的。
对于这类试题,日前,一些阅读专家纷纷在朋友圈里接力,表达自己对这种检测的愤怒,呼吁大家为读者留下一些美好的阅读记忆。资深评论人吴辉对青年报记者谈了他自己的看法。吴辉认为,阅读检验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这与阅读激励机制配套,可以提高读者阅读的积极性。但是阅读检验也是需要讲究方法的。现在的一些奇葩试题,让人感觉到阅读的推广似乎走到了一个误区。这就有点像当今《红楼梦》研究,很多红学家在研究书中的菜品,以及鲁迅嘲讽过的孔乙己谈论“茴”的5种写法。看上去是在谈论和作品有关的事情,其实都是细枝末节,与真正阅读的精神是毫不相干的。
令吴辉感到吃惊的是,很多读者,尤其是一些阅读推广人,对于这些细枝末节似乎很痴迷,很有点引以为荣的意思,就像当年孔乙己谈论“茴”的5种写法那样,这些无意义的细节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这些人沉浸于此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放在阅读检验机制的角度来看,那就有点问题了。当这种奇葩试题广泛出现之后,很多读者会因为根本回答不出来而垂头丧气,最终失去了对于阅读的兴趣。其实这些问题本来就是无关紧要的,却可以成为阅读的拦路虎。于是,原本是作为阅读推广手段的阅读检验机制,变成了阅读的阻碍。”
即使抛开这些奇葩试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阅读马拉松”结果的检验方式也不科学。对于考题来说,即使将全部的考题都做对了,也不能就得出“全部阅读完了”的结果。一些喜欢读书的人,都能看出书中的重点是什么。这就犹如驾驶员考试,老师会给划重点,成绩虽然不错,但是未必就通读了驾驶员考试书籍,成绩之所以好,是因为掌握了考试的重点。道理是一样的,“阅读马拉松”也是如此,知道划重点的读者,即使没有读完全书,也能考出好成绩。
其实阅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个人行为。就像人们读《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所以任何阅读的推广行动都应该是引导性的、启发性的,切不可把阅读推广变成老学究式的考据,这不仅对阅读推广无益,而且有害。阅读推广应该是开放性的,是阅读的助力,而不是阅读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