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电影《山楂树之恋》中有这样一幕场景,静秋和老三过河时牵着一根木棍子,这在许多年轻的观众看来有些好笑,但依旧能唤醒许多与老三、静秋“同龄人”的记忆。在张艺谋的工作室里,肖克凡和周晓枫就这样演示了一番,没有木棍,就用纸卷了一个纸筒,一人牵着一头……“电影只靠台词是不行的,还要有人物行为,而人物行为往往要靠细节体现。”在肖克凡眼里,这恰恰反映出当年“50后”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爱情。
在肖克凡看来,写作就是在写自己,写自己的往事,肖克凡说:“今天的情景只是一种触动,一个开关,唤醒你心底的记忆,过去的积累与今天的情景相融,进而产生作品。”因此肖克凡不喜欢作家这个称呼,他更愿意称“写作者”。肖克凡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作家,都在写自己的往事,只是有些人是显性作家,创作出了文学作品,而更多的人是隐性作家。
40万字的《生铁开花》就是肖克凡在写自己的往事,他16岁进工厂,做了6年的工人再去上的大学,大学学的还是机械制造,这也让肖克凡对工厂、对工人、对钢铁碰撞、机械运作的那种声音有着特殊的感情。从《黑砂》《机器》再到《生铁开花》,被誉为肖克凡的工业题材三部曲,肖克凡坦言,工厂生活就是他文学素材积累的第一桶金。然而相比工业题材,读者往往更瞩目于农村题材,对于这一点,肖克凡并不否认,毕竟从文化角度来看,农村题材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有自然风光还有人际关系,而工业题材呈现机器生产的较为单一的画面,似乎可采集的素材不多,但是肖克凡说:“工业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有它自己的美学、人际关系和生活魅力。”
肖克凡依旧热衷于工业题材,热衷于天津往事,热衷于他的故乡,他的童年回忆。上世纪90年代起《赌者》《天津大雪》《天津大码头》等一系列浸染着天津地域文化的“津味小说”在文坛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至今肖克凡依旧乐此不疲。
肖克凡的新作《旧租界》写的还是自己的故乡天津,那不同的历史时期里,九国租界内各色人物的命运和心态。文中加入了一些旧天津租界的老照片,还请了8位著名作家画了8幅插图,图文并茂,妙趣横生。
这就是肖克凡的故乡,正如美国作家福克纳说,即使写一辈子,也写不完我那像邮票大小的故乡。这就是肖克凡的童年,日语、韩语、俄语、汉语相融,欢声、笑语、愁叹、悲鸣交错,“人生往事的起点是童年,即便你到18岁、28岁甚至38岁才开始写作,写作出发地仍然是童年。”这也是肖克凡和许多人的往事,肖克凡说:“《旧租界》正是所谓‘书写往事’的产物,如果这篇小说尚有几分阅读价值,我认为就是唤醒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人,在文学世界里重温往事。”
往事不是人生阅历,往事也不是文学资源,往事就是往事。而让往事经过精神发酵后成为文学作品,就是肖克凡几十年来坚持的。“写作,正是作家对自我心灵生活的唤醒与发现。写作,使得我们积累的人生情理经验从隐性转化为显性,点点滴滴呈现出来,这也是写作的魅力所在。”肖克凡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