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郦亮:文学快餐时代慢写作难能可贵

(2018-10-16 20:37:31)
标签:

文化

郦亮

文学快餐时代

慢写作难能可贵

青年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郦亮:文学快餐时代慢写作难能可贵

文学快餐时代 慢写作难能可贵

 


作者:青年报记者郦亮  原载:《青年报》2018年10月16日第A11版

 

本报讯 最近一段时间,“慢写作”的话题很热,甚至“慢写作”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营销噱头,一个作家一旦被冠以“慢写作者”的名头,身价也就涨了不少。应该说,在“快写作”成为主流之下,“慢写作”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写作态度。

“慢写作者”身价倍涨

第一个被冠以“慢写作者”头衔的是女诗人余秀华。她在两个月前出版了散文集《无端欢喜》。余秀华说,她是“刻意保持慢的速度”,所以书是写好了,但也有意推迟两年才出版。其实余秀华写得也并不算慢,2014年至今几年中,她已相继出版了3本诗集,一部自传体小说和一部散文集。但相比那些一年出几本书的人,她写得确实够慢的。

自从“慢写作者”的概念被提出来之后,读者发起了一场寻找“慢写作者”的行动。远的如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历经10年之功。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3年,如此等等。近的如麦家。麦家说他创作时“有时每天只写十几个字”,他的《解密》是“花了11年的时间打造”的。贾平凹也很重视“慢写作”。他至今还坚持手写书稿,他写《古炉》用坏了300多支笔花费了四年时间。

因为“快写作者”实在太多,“慢写作者”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应该说,读者有着根深蒂固的“慢工出细活”的观念。一个作者如果一旦成为公认的“慢写作者”,其文字就犹如现在市场上的各种“手作”产品,其文化的分量似乎比那些快餐之作要增加不少,作品往往会热销很多。

文坛呼唤“慢写作”的姿态

读者热捧“慢写作”,并不是说“快写作”就一定只出劣作。一些作者天生才思敏捷,虽然作品写得很快,但文本的质量很高。可是不能不说,“慢写作”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写作姿态。麦家就曾经说,“我确实写得不快,但坚持每天写,其实回头一看也是不慢的……所以,不要怕慢,坚持就是快。我写得慢,是因为我对写作一直有种畏惧心理。我老是担心写得不好。”这是强调文学写作需要每天坚持的精神,写得快会影响作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文学的一种敬畏之心。

金庸虽然天分很高,写得勤、写得多,最难得,是他那种谨慎的态度。金庸写社评,推敲琢磨,字字皆辛苦,他说:“我的写稿速度其实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一千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码花两个钟头。”

相比之下,现在的一些作者对于文学确实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文学评论人郭庆红对青年报记者说,现在有不少作者,甚至是一些著名作家写得真的很快,一部四五十万字的长篇,往往一两个月就写完了,其速度差不多可以赶上网络写手了。虽然有的质量还可以,但不免让人会想“他有过字斟句酌的过程吗”,这种赶进度的态度,总让人不太放心。而从长期来看,写得太快,难免会有疏漏和遗憾,作品质量也是难以保证的。

郭庆红认为,不少“快写作者”是被逼出来的。要养家糊口,要还文债,只能不断提高写作效率。整个社会都缺乏一种对于文字的敬畏感,而仅仅把文字当成牟利的工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