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那年夏天,正在读大二的张平利用暑假回了老家,当时家里分了几亩责任田,张平带着刚生完孩子的妻子,在地里昼夜奋战四十多天,硬是把地里的一个沟壑填平,妻子累得两次晕倒,他自己也整整瘦了十几斤。那一年,几亩地打了两千多斤麦子,一家人围在几十袋麦子面前,哭成一团……那时的张平,一到假期就会回家务农,毕竟对文学的热情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求学和写作,还是担任副省长,张平对文学的热情从未减弱、消退。
如今重推力作的张平,带来了他反腐题材新作《重新生活》。在张平心中,仍然有一道必须填平的沟还在那里。官场腐败带来的那种腐朽的生活,“必然会在官员和民众之间划下一道深深的鸿沟”,而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就是为了铲除和填平这道鸿沟。
事实上,张平是一位很难归类的当代作家。他是山西作家,却没有走“山药蛋派”的路子;他的长篇小说《抉择》获得茅盾文学奖,《国家干部》直面中国政治生态,却没有被归入“官场小说”作家……可一路走来,现实主义题材的写作路线,张平一直在坚持着。
张平坦言自己的写作方法其实十分笨拙,他的小说都是采访出来的。从《凶犯》《孤儿泪》《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几乎都在生活中有真实的原型和事件。1987年,张平经过采访,以汾西县县长刘郁瑞为原型创作出了《法撼汾西》;在采访过程中,张平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一边吃止痛片,一边向张平倾诉了两天两夜,据此创作了《天网》。张平在采访下岗工人时萌生了长篇小说《抉择》的创作热情,《抉择》不仅被改编成电视剧,还被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反腐题材之难写,张平深有感受。当年的《天网》《法撼汾西》只是提到了官场的不正之风、官僚主义,一些地方官员立即对号入座,多人将张平告上法庭,这桩官司持续了整整十年。然而张平依然挺了过来,十年间收到过数以千计的声援信,更有一些农民从山西农村赶至京城声援他。比起最终的胜诉更让张平感动的,正是那些普通、朴实的老百姓给他力量和勇气。
因此搁笔十多年,张平再次创作了反腐题材的小说《重新生活》,而且在等待了5年之后才正式发表。小说通过了贪腐官员家属的生活,揭示腐败对所有人的戕害和剥夺。与许多反腐题材的小说不同,《重新生活》的落笔点不在于写“反”,而在于揭示“腐”,甚至不是腐败的正面,而是腐败的背影。也只有真正认识到腐败对人与社会的戕害和毁伤,才能做到全民反腐,制度反腐。
腐败源于某些人的欲壑难填,但是腐败这道鸿沟,非填不可。有人评论说,在张平身上,读者看到的是作家的使命感,对唤起良知、启迪人性、改良社会的热情和理想,而这样的精神和执着,是孤决和矢志不移的。也许作为作家,张平很难被归类,但“人民作家”这个称号,是他的目标。正如张平所说,“我要至生至死为老百姓写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什么也不是。这是一个作家的立场,与艺术无关,与文学理念也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