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逸麟:无根之根

(2018-09-16 09:27:19)
标签:

文化

张逸麟

无根之根

青年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张逸麟:无根之根

无根之根


作者:张逸麟  原载:《青年报》2018年9月16日第A1版

 

对于作家来说,漂泊几乎是常态,同样走南闯北,老一辈的作家,漂泊得越久、越远,笔下的乡愁往往就越浓。然而70后的作家,同样是漂泊,故乡的情怀固然留在心中,跃然纸上的渐行渐淡。黄咏梅也是“漂泊者”之一,从家乡梧州出发,到十年的广州生活,如今在杭州定居,写作的“根据地”也在变化。而对于黄咏梅来说,之所以有那种挥之不去的漂泊感,更多是在心理上的。

城市化带来的生活上的同化正在影响着所有的漂泊者,从广州来到杭州后不久,黄咏梅在甜品店点了一份杨枝甘露,习惯性地对那个清白的女店员说了一句粤语,“看着她满脸迷惘的样子,我才醒起——这里是杭州啊。”老一辈的作家,曾用他们的感悟,他们的乡愁,谱写了中国的百年乡土史。而70后、80后的作家,也许已经开始谱写中国的百年城市史。

在黄咏梅看来,作家的作品里总会出现某个生活的基地,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写作的根据地”,但是像黄咏梅这样的70后作家,这些根据地日渐模糊,甚至出现了“无根写作”的现象。“我们这一代人比起上辈作家,故乡的文化滋养越来越稀薄,甚至对故乡的记忆,拎出来也是模棱两可。”黄咏梅说,“对故乡的迟钝感应,导致了我们的‘集体怀乡’,我们怀的并不是某一个具体故乡,我们怀的是一种集体的情绪——身处此处却总是不明此处何处的漂泊感。”

这种漂泊感不仅是来自离乡背井,更多的是面对变化的一种无处安放、无所适从的忐忑,表现为孤独、患得患失、被现实挤压得无处藏身的精神状态。而在黄咏梅的作品中,对于这种埋藏于城市间的焦虑、精神困扰,她总能挖开表层的土,表现得非常深刻。

不少评论家认为,黄咏梅可谓是一个异类,她跳脱了同时代作家的都市时尚怪圈以及女性私密体验写作的窠臼,以一种纯真而温和的目光,一种质朴又老道的手笔,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异质者、城市的边缘人,讲述这些小人物的凡俗人生、命运遭际,从而启开复杂又微妙的人性人情世界,传达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倾向。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写作时,黄咏梅让自己成为那个脉脉的“旁观者”。《暖死亡》中那位暴食症胖子,就是在黄咏梅的注视下,一点点慢慢地咀嚼、吞食食物,他夸张地展示着现代都市人矛盾的心理状态——既求安,又怕安,既需要俗世,又想要挣脱俗世……黄咏梅很少在作品中进行冰冷的社会学分析,也不做居高临下的知识分子批判,她只是默默地关注着,然后记录下人物的一举一动。黄咏梅说,“我的姿态、眼神、心性、情感时刻跟小说中的人物保持着一致,我想我不是一般的‘旁观者’。”

当然漂泊也给了黄咏梅更多“旁观”的机会,《父亲的后视镜》刚刚获得鲁迅文学奖,就是来到杭州以后引起的灵感。黄咏梅表示,在运河中游泳的“父亲”,就像是时代河流中的一滴水,相对于运河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如没有传奇的平凡的人生。黄咏梅说,“时代朝前飞奔,只有不断参照过去,才能领悟其变迁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